俗语“八月怕十八”,提醒中老年人:八月十八最不能碰的4大禁忌

发布时间:2024-09-19 09:43  浏览量:6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权当茶余饭后的趣谈,旨在对美好生活的寓意,不可迷信!

“老话说‘八月怕十八’,提醒中老年人:八月十八留意‘四禁忌’?”这句话,像是穿越了时光隧道,带着古人的智慧与关怀,来到了我们的耳边。

在这句话的背后,既有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也有对健康生活的重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的诗句道出了秋天丰收的喜悦,同时也提醒我们,秋天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需要注意保健的关键时期。

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秋季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因此,古人的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八月怕十八”这一说法源自古代农耕社会,那时候的人们非常依赖自然界的规律来进行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

农历八月,正值秋季的中期,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大,这时候,人们的体质也较其他季节更为敏感。因此,古人总结出了一些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这个季节的变化。

第一禁忌是“忌露脚踝”。

在当今这个追求时尚与个性的时代,人们常以独特的着装风格展现自我,却往往忽略了古老智慧中的养生之道。

有一句话在现代社会中悄然流传:“时尚虽好,勿忘保暖;脚踝一露,寒气入侵”。这不仅仅是对古人养生哲学的回响,更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警醒。

古人云:“寒从脚下起”,此言非虚。

《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人体之穴位,如星辰般密布,而脚踝处的“涌泉穴”,正是肾经之要冲,关乎人之根本。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纳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秋季,天高气爽,却也凉风习习,正是自然界由热转寒的过渡之时。

若此时贪图一时之凉爽,轻易露出脚踝,无异于为寒气大开方便之门,使之悄无声息地侵入体内,伤及肾阳,久而久之,必损及身体根基

民间有俗语:“脚暖身自暖,脚寒百病生”,这不仅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传统医学理论的朴素表达。

试想,当寒风拂过裸露的脚踝,那份刺骨的凉意,岂是几件单薄衣物所能抵挡?

长此以往,不仅易患感冒、关节炎等疾病,更可能因肾气不足而导致精神不振、腰膝酸软等症状,实为得不偿失。

历史上,不乏因注重脚部保暖而身体康健的名人典故。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即便在贬谪途中,亦不忘养生之道,常以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脚部温暖,从而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与身体状态。

其“晚来更把脚儿烫,不怕风吹头”的诗句,便是其注重脚部保暖,享受简单生活乐趣的真实写照

在追求时尚的同时,我们更应铭记古人的教诲,注重脚部尤其是脚踝的保暖

真正的时尚,不应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让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捷的同时,也不忘汲取古人的智慧,让传统养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让身心得以和谐共生,健康常伴。

第二禁忌则是“忌食生冷”。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往往在追求味蕾刺激的同时,忽略了古人智慧中对饮食的深刻洞察。

“忌食生冷”作为秋季养生的第二大禁忌,不仅承载着千年传承的中医理念,更在现代生活中显现出其不可小觑的重要性。

回溯历史长河,《黄帝内经》——这部被誉为中医典籍之祖的巨著,早已在千年之前便为我们指明了秋季饮食的方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这句话不仅描绘了秋季自然界的变化,更蕴含了人体应顺应时节变化,调整饮食习惯的深刻哲理。

秋季,作为收获的季节,天地间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脾胃功能亦随之进入一个相对“收敛”的状态。

若贪图一时之快,大量摄入生冷之物,无疑是对脾胃的一大考验,极易导致消化不良、脾胃虚寒等问题,影响身体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同样证实,生冷食物易刺激胃肠道,减缓消化速度,特别是对于本就脾胃虚弱的人群,更是雪上加霜。

在享受现代饮食多样化的同时,我们更应借鉴古人的智慧,适时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转而选择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粥品、炖菜等,以滋养脾胃,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和谐。

第三禁忌:忌过劳

秋天,这个被金黄色调渲染的季节,是大地对辛勤劳作一年的人们最丰厚的馈赠。然而,在这收获与喜悦并存之时,人们往往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之中。

正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人忙于田间的丰收,都市人则投身于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奔波。

古人早有智慧提醒我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然过之则皆伤其身”。

在古代,过度劳累同样被视为健康的大敌。

《黄帝内经》有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强调了过度使用某一机能对身体的伤害。

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贬谪期间虽仕途不顺,却深谙养生之道,常于劳作之余,漫步林间,吟诗作画,以调节身心,避免过劳。他曾在诗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借竹之高洁,抒发自己追求心灵宁静,不为俗务所累的高尚情操。

俗语云:“力能胜贫,谨能防祸,勤能补拙,劳则伤身”。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勤劳虽能创造财富、弥补不足,但若不知节制,则会损害健康。

秋季,本就是自然界万物开始收敛、准备休养生息的时候,人体也应顺应天时,适当减少活动,增加休息。

春困秋乏夏打盹”,这句流传千古的俗语,形象地描绘了人在不同季节的身体反应,提醒我们在秋季应更加注重休息,调整作息,以养精蓄锐。

民间还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说法,意指在做重要事情之前,先做好准备和调整,能够提高效率,避免无谓的劳累。这与现代管理学中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理念不谋而合。

现代人常言:“健康是1,其他都是0”,没有了健康这个基础,一切成就都将失去意义。

第四禁忌在于“忌情绪波动”。

情绪之稳定,犹如舟之舵、屋之基,对健康之重要,不言而喻。

古语云:“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此言非虚,乃千年智慧之结晶,警示后人需慎调心绪,以免五脏受损,身陷病厄。

于古人而言,情绪管理不仅是个人修养之体现,更是延年益寿之法门。

试想,若日常喜怒无常,如狂风骤雨,岂能享得岁月静好?故《黄帝内经》有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的正是心平气和、淡泊名利对于维护健康的重要性。

而今,现代心理学亦步其后尘,力证积极乐观之态度,乃提升生活质量之金钥匙。快节奏的生活,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使得现代人更易陷入情绪的漩涡。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向上,不仅能有效缓解压力,还能激发内在潜能,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正所谓“心态决定命运”,此言非空穴来风。

民间亦有诸多谚语,传递着情绪管理的智慧。如“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形象地道出了乐观心态与衰老速度之间的关联。

又如“心平气和,五福临门”,告诫人们,唯有心态平和,方能招来幸福与安康。

记住,情绪稳定,方能驾驭人生之舟,驶向幸福的彼岸

尽管这些禁忌听起来似乎有些陈旧,但它们却是基于对人体与自然关系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

无论是“忌露脚踝”,还是“忌食生冷”,都反映了古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正如英国作家毛姆在其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所写的那样:“The mind is its own place, and in itself can make a heaven of hell, a hell of heaven.”(心灵是一个独立的地方,它可以将地狱变成天堂,也可以将天堂变成地狱),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八月怕十八”的说法,虽然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但它背后的本质是对健康生活的重视与追求。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身处何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不变。

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里,让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之余,也不要忘记那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古老智慧吧。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