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率堪比高血压、糖尿病,老年女性患者超半数:这一疾病为何大众知晓率低?
发布时间:2024-09-19 20:00 浏览量:6
转自:上观新闻
“提起常见病,大多数的老百姓如今都了解了糖尿病、高血压。但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和它们差异并不大,可知晓其危害的老百姓仍是少数。”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中,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症与骨矿盐疾病分会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主任章振林呼吁市民,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及诊断率,除了发病率集中的老年人群外,青年人群预防骨质疏松也要“趁早”。
我国骨质疏松症治疗“一高三低”
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在女性中占比32.1%,男性为6.9%;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在女性中占比51.6%,男性为10.7%。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000万,其中女性占7000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仍处于急速增长期。
章振林介绍,“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能是陌生的词汇,但许多家庭都听说过“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其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公众对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及诊断率仍然很低,分别仅为7.4%和6.4%;甚至在脆性骨折发生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率也仅有30%。”他带来一组数据,“因此,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面临患病率高,但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低的‘一高三低’严峻挑战,诊疗水平在地区间和城乡间也尚存在明显差异。”
为何发病率的男女比例如此悬殊?章振林解释,这与激素水平相关。“年纪越大,骨质疏松越常见,易发于绝经妇女和老年男性,且绝经期妇女的患病率高于老年男性。90%的女性在绝经后,随着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将减少,骨量流失速度加快。雌激素缺乏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绝经期女性平均每年骨量流失1%至3%,如果超过3%就是快速骨量丢失了。”
关于骨质疏松的常见三大误区
然而,这个“沉默的杀手”之所以难以被察觉,就是因为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骨量丢失、骨微结构破坏、骨骼力学性能下降及微骨折的出现,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严重者出现脊柱变形,甚至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后果,但仍有不少患者将其视为衰老的正常表现。
门诊中,章振林曾接诊过一名印象深刻的患者。“她是一名绝经后患者,做了3次‘骨水泥’手术治疗,但又骨折了。那一次是外科医生将她介绍到我的门诊,经过检查,患者已经严重骨质疏松。许多患者只看见骨折的‘表’,但不知道根源在于骨质疏松的‘里’,导致反复手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那么,骨质疏松是否有可以察觉的信号?“需要留意身高变矮、直不起腰、驼背,或莫名腰酸背疼这等。”他也接诊过不少患者,在门诊时主诉“骨头痛”,检查后发现,已经多发胸椎或腰椎压缩性骨折。“此类患者的骨密度低,即便是轻微外力,甚至一个喷嚏、一次咳嗽,都有可能导致骨折。”
章振林总结,公众普遍的几大误区分别为: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必须经历的过程,无需治疗;骨质疏松的原因是缺钙,因此吃点钙片、补补维生素D就行;已经确诊了骨质疏松症,担心发生骨折,平时不敢活动,更不敢参加体育锻炼。“但事实上,摄入钙只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一方面,它需要维生素D辅助转运吸收,老年患者维生素D本身合成不足,除了钙+维生素D的基础治疗外,抑制骨吸收药、促进骨形成药及绝经激素替代治疗等也很重要。另一方面,长期卧床或静坐会加速骨量丢失,导致恶性循环。预防骨折的关键在于防护,防止意外跌倒,即使已经行动不便,也应由家人陪护晒晒太阳、活动一下肢体。”
三级联动尽早“存骨量”
“存钱不如存骨量”。在业内,有这样一句话,意味着骨质疏松的预防必须趁早。“骨量是逐渐流失的,且不可逆,中青年人群应尽早储备骨量、补充钙质,从生活方式入手。”章振林说,无论男女,40岁即进入“骨量丢失前期”,此时就应该筛查一次骨密度,知晓骨量“余额”,50岁后每年检测一次。
作为骨密度筛查的重要手段,双能X线吸收仪(DXA)能够准确测量全身骨量状况,“常有患者表示顾虑,害怕辐射。其实,DXA的辐射量极小,仅有胸片的约1/150,适度、常规的检查不会对健康造成伤害。”
章振林同时提到,肌少症也被认为与骨量减少明显相关,保证适当的户外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有效预防改善骨质疏松症。此外,在饮食中应该加大钙及优质蛋白摄入,碳酸饮料、酗酒、吸烟、过度减肥等不良因素也应尽量避免,减少引起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现在我每天门诊可以接诊百来余患者,但根据上海这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来估算,还有大量的潜在患者,仅靠三甲医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坦言,基层骨质疏松的患者就诊率依然较低,且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坚持随访和用药。“骨质疏松症与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都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近年来,章振林带领团队在徐汇、奉贤等区开展了联合管理,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骨质疏松症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的有序转诊,指导患者合理就医、规范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组织居民健康检查,开展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筛查;二级医院负责骨质疏松症的初诊,指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若诊断不明及重症者,尽快转至三级医院;三级医院则负责骨质疏松症确诊,根据需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至一、二级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随访及康复。”据悉,目前上海已建立了有效的转诊机制,章振林透露,包括DXA在内的早期筛查手段也已投放至社区层面,便于居民更早发现症状、更早治疗。
栏目主编: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