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骨质疏松不当回事

发布时间:2024-10-21 07:36  浏览量:12

转自:南湖晚报

N记者 赵倩

医学技术指导 浙江新安国际医院骨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任忠明

每年的10月20日被定为“世界骨质疏松日”。据2018年公布的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000万,其中女性约为7000万。可以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老年群体的健康挑战之一。

然而,研究表明,公众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并不全面。多数人发现存在骨质疏松症后也不以为意,认为这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无需采取措施应对。为了提高大家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本期健康封面邀请了浙江新安国际医院骨科中心的任忠明主任医师,来讲讲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

骨质疏松是病,不能只靠补钙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一种“老年病”,年纪大了自然会出现,并不需要治疗,顶多吃点儿钙片就好。

但事实并非如此。任忠明解释说,骨质疏松其实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属于慢性病。它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骼脆弱为特征,会极大地增加骨折风险。

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有很多,大家都知道的一点就是年龄大了容易得骨质疏松。骨密度通常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但年纪大不代表就一定得骨质疏松,二者没有绝对的相关性。

此外,内分泌变化特别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中钙和蛋白质的摄入不足、缺乏运动、过量饮酒和咖啡因摄入等因素,也会影响骨密度。某些药物和疾病也会导致骨质疏松。

因此,临床上,骨质疏松症也被分为好几类。老年性骨质疏松是由于老年人性激素减少,刺激了破骨细胞,抑制了成骨细胞,造成骨量减少。加之衰老过程中,会出现营养吸收能力下降、器官功能衰退等现象,导致维生素D缺乏,慢性的负钙平衡等等,引起骨量及骨质的下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的中断加速骨的丢失,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的代谢性骨病。会导致疼痛、脊柱变形、骨折,并对患者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

特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目前仍未明确,可能与骨代谢调节异常有关,比如骨吸收增加,或者青春期“蹿个子”,骨量突增,骨形成和吸收的平衡被打破,又或者与孩子钙代谢异常有关。

以上三种都是原发性骨质疏松,还有一种是继发性骨质疏松,它是由于疾病或药物等原因所致。比如甲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型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胃切除术后、肝胆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以及糖皮质激素、肝素、环孢素等药物影响。

骨质疏松很“凶残”,别轻视

前不久,93岁的朱奶奶不慎扭伤,髋骨部位疼痛、肿胀,不能站立和行走,被家人送入新安骨科。看过片子后,任主任诊断朱奶奶为股骨粗隆间骨折,这是因为老人患有骨质疏松,当下肢突然扭转时,导致了骨折。

在和患者及家属商量后,任忠明很快为朱奶奶进行了微创内固定手术。术后当天,老人就能撑着拐杖站立起来,配合康复治疗,朱奶奶很快就出院了。

93岁的朱奶奶还是幸运的,但事实上,有很多老人在不慎跌倒后,再也没能站起来,甚至没过几个月就离世了。

任忠明说,骨质疏松发生起来静悄悄的,几乎没有什么症状,引不起大家重视。但骨质疏松的致残率、致死率一点都不比其他慢性病低。因为起病隐匿,早期无特殊症状,容易被忽略,所以又称“隐匿的杀手”。

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属于脆性骨折,主要是由于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在交通事故、运动伤害、摔倒或其他意外事故中发生。骨折最常见的部位有椎体、髋部等,这也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摔倒引发的髋部骨折,常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内,20%的患者可能因各种并发症去世,50%的患者残疾。”任忠明补充说,髋部骨折之所以最为严重,在于骨折后的老人需要长期卧床,活动少了,久而久之引发其他致命的并发症。

“骨折一回后,怎么好像骨头变脆弱了,一不注意就骨折,防不胜防!”这是很多骨折患者都有的无奈。任忠明表示,因为骨重建的异常,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且同一部位或其他部位再发生骨折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

防治骨质疏松,很有必要

1.强身健骨,晚年少受罪

比起骨折了再手术,提前治疗骨质疏松、预防骨折才是更明智的,省钱,还少受罪!

2022年,柳叶刀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接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椎体骨折率降低50%~70%,非椎体骨折率降低20%~30%,髋关节骨折率降低40%。

任忠明表示,骨质疏松症是一个需要长期管理和预防的慢性疾病,通过适当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有效地减缓其进展并降低骨折风险。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相较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我们现在更提倡预防,因为预防骨密度流失远比骨量丢失后修复骨密度更容易。”在任忠明看来,骨质疏松需要被治疗,同时,骨质疏松更是可以提前预防的。

在此,任忠明给出了一些建议:均衡饮食,确保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规律运动,增强肌肉和骨骼健康;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减少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阳光暴露,适量晒太阳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

2.简单自测,揪出潜伏疾病

虽然骨质疏松是一种无声的慢性病,但身体可能出现一些端倪,给大家“敲警钟”。“如果变矮、驼背,就得重视起来,去医院检查一下。要是还出现了腰背疼痛,那更得考虑骨质疏松了。”任忠明解释,脊柱也是骨,同样会疏松,当脊柱疏松了,承重就变差,慢慢会被自身的重量压垮,导致驼背、身高变矮。

“对于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症的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至医院做个检查。”任忠明提到,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发布过一个“1分钟测试题”,可以帮助普通人自筛自查。

高风险人群包括:1.年龄超过60岁人群;2.50岁以后合并骨折史,BMI小于19kg/㎡的人群;3.40岁以后身高减少了超过4cm的人群;4.父母任何一方有髋部骨折史的人群;5.合并免疫、代谢性疾病、慢性病、日常活动量少的人群;6.使用过3个月以上类固醇激素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癫痫药物等的人群;7.雌激素水平降低的人群;8.过量饮酒、过量吸烟的人群等。

目前,诊断骨质疏松主流的方式是骨密度测定,如双能X线吸收法(DEXA)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

相对不治疗而言,骨质疏松症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不晚,但早诊断和早治疗会大大受益。平时付出一些小成本,就能给晚年生活的幸福自由多一份保障。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