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短剧“围猎”的银发族
发布时间:2024-10-22 08:00 浏览量:8
本文转自:济南时报
“外婆追剧花了2000多元”“父亲刷爆了他的银行卡”……
被短剧“围猎”的银发族
短剧之风,卷至银发赛道。
近两个月,中老年剧在短剧榜单中纷纷屠榜:WETRUE短剧热度榜中,《闪婚老伴是豪门》上线后连续五日霸榜第一,抖音话题量已超23亿;《闪婚五十岁》《老炮儿之上阵父子兵》的抖音话题量也分别达6亿、3亿左右。
有研究机构发表的报告显示,在其调研的1022名短剧和微短剧用户中,约有一半人群年龄在40岁以上,60岁及以上用户占比12.1%。可见,中老年群体,尤其是时间相对宽裕的老龄群体已经成为短剧的重要用户。中老年题材的爆火,转变了短剧行业的业内观念:小鲜肉变成“老霸总”,同样能成为“流量密码”。
这正对了广东人林涵85岁外婆的“胃口”,老人对短剧中的离谱剧情乐此不疲,愿意每天花几个小时观看。江苏人方灿65岁的父亲也是个“短剧迷”,每天在沙发上随意一躺,就能连续刷上几个小时,他同时在看5部短剧,手机上有上百个短剧小程序。
狗血剧情先惨后爽情感共鸣让人上头
“拜见董事长!”一群职员齐刷刷地朝着一位穿着维修工服的中年男子(实际身份是集团董事长)鞠躬。为了给自己的二婚老伴解围,他亮明了身份,一旁刁难老伴的“恶女人”得知自己欺负的是董事长太太,震惊得一头栽在了地上……
这是林涵外婆最近正在看的“老年霸总”短剧,其讲述了作为集团总裁的50岁男主角与45岁女主角闪婚后的爱情故事。林涵觉得这部剧的剧情“很无脑”,看了不到一集就选择退出播放,但外婆却认认真真追完了整部剧。
杨华是某一线城市大学的一名老师,今年刚退休。近段时间,她也迷上了这部短剧。“女主角年轻时没能穿上婚纱,人到中年再次踏入婚姻殿堂时穿上了。我也有相似的遗憾,这份遗憾在剧中得到了满足。”
“以往对中老年群体有较多刻画的影视作品多是‘年代戏’,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时代变化。也就是说,针对这一群体的影视作品多走现实主义路线,浪漫的偶像剧、逆袭的‘爽剧’往往属于年轻人。而短剧正好能填补传统影视作品在这方面的空白,直接将镜头聚焦于中老年人,给出独特的‘情绪价值’。”在北京从事短视频编导工作刘壮说。
方灿则这样形容沉迷短剧的父亲——“退休在家无聊,每天就刷视频,一个个平台换着刷”。方灿介绍,父亲原本只在一个短视频平台上看短剧,这个平台会推荐不同的短剧,看了几集后,就会跳出一些短剧平台的链接,然后让父亲下载或是转到另一个社交平台的小程序上看。如今,父亲的手机上布满了各种软件。
“我爸本来就有老花眼,加上手机屏幕小,字幕也小,他每天连续盯着看好几个小时,估计老花眼度数也加深了不少。”方灿说。短剧小程序套路多老人容易受骗充值
短剧提升曝光量的关键在于投流,而投流能提升付费率的核心则在“钩子”,也就是剧情剪辑出的短视频投放素材。
“这是大部分短剧中都有‘打脸’情节的原因——这类情节先把惨点、虐点‘拉满’,调动观众情绪,为后续剧情制造情绪落差,先抑后扬。”刘壮举例,比如某部短剧中的试婚纱情节,有店员、店长指责男女主角“不配”,又有女主角的同学以高管夫人身份形成对比,然后再由级别更高的经理站出来替男主角“打脸”这些“反派”。这一情节也成为该短剧投流的重要“钩子”,在不少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上都能见到。
年轻人会被“钩子”吸引,中老年人更甚。
林涵发现,外婆看短剧都是先被这种视频吸引,想要看下去就要付费,不知不觉就看完10多部付费短剧,支出也由一开始的1元、3元变成19.9元、39.9元不等。“我发现的时候外婆已经花了2000多元了,因为她账户里没有多少钱,加上我发现得早,才没有更大的损失。”
方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父亲刷短剧刷爆了他的银行卡。”方灿回忆道,一开始,她以为父亲顶多花几十元看短剧,直到有一次父亲说自己的银行账户里没钱了,方灿这才去查看父亲的消费记录,密密麻麻全是短剧充值记录,几乎每笔都是39.9元。她赶紧往下翻,发现父亲从去年年初开始充值,最多一个月花了3500多元,一年半内充值累计达3.9万余元。
父亲看到账单后同样不敢相信,自己日常的小额支出竟然累加到了数万元。“他告诉我,自己平时一集一集充值解锁,后来程序上给他推了一次解锁全集、一次解锁全站短剧1天等充值选项,宣称这样更优惠,他听信后就一次性充值了。”方灿介绍,后来,当父亲浏览其他程序时也会“如法炮制”地按照推荐选择相应数额的充值服务,“他说自己就是不断地解锁新剧情,因为实在太想看后面的反转了,欲罢不能,而且觉得每次真没花多少钱”。
部分商家“精准收割”的乱象也由此浮现。
方灿注意到,一些短剧以低价吸引用户付款,在对方支付时默认勾选续费选项,使用户在观看时自动续费,且后续剧集均以原价扣费;或者设置多种付费选项,混淆单集、全剧、平台的概念,“对于一些老人来说,根本无法清晰计算自己追剧所花费的金额”。
“她一个老太太怎么会懂这些,起初都是因为剧情来到最高潮,但没法继续看下去了,便按照屏幕上的要求点各种按键,最后稀里糊涂地支付了。”林涵说。
方灿在给父亲梳理账单时也发现,父亲同样被这样的规则“蒙在鼓里”。
“有很多短剧可能是他无意间买了全集的,不少都没有看完。”方灿发现,父亲曾经购买过某观看平台的“永久会员”,但当方灿查找该小程序时,却发现该小程序已经注销。他不懂其中的规则,什么选项让他方便继续长时间看下去,他就充钱,他认为一次花的也不多,结果越充越多。
合理设置付费上限保障老人合法权益
“购买的剧集已经观看了。”在与相关平台及小程序的客服沟通退款时,方灿多半会得到这样的答复。
“人家说得也没错,的确是看了。回复的是其中几个充值数额比较大的平台。”方灿告诉记者,由于父亲所充值的短剧平台有上百个,且不少支出数额只有几百元甚至几十元,“连和平台沟通都难”。
记者注意到,在各个平台的充值页面,均表明“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在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监护、指导、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相关操作”,而对于老年群体则无相关规定。
“这也是客服不退款的原因,我父亲确实是成年人,每一笔钱也是他自己付出去的。”方灿说。
为了不让父亲再继续沉迷和充值,方灿只能手动删除父亲手机上添加的上百个小程序,但删的速度跟不上他添加的速度。“这些小程序无孔不入,网络文章、朋友圈的广告等,都很容易点进去,加上短视频平台也一直按照他的喜好推送,每天能接触短剧的渠道五花八门。”
林涵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账户没钱了没办法充值,但是短剧还是戒不掉。”林涵说,与外婆同龄的好友也会在群聊里转发各种各样的短剧节选,一不小心就又会点入短剧小程序里观看。
无奈之下,林涵和方灿都选择将老人的手机设置成青少年模式,以限制消费额度。
“青少年模式确实能够禁用一些小程序,但我爸毕竟是个成年人,有些手机功能还是要用的。”方灿觉得,用青少年模式来帮父亲戒掉短剧只是权宜之计,希望平台能够有更适合老人的防沉迷系统和支付模式。
不过,在采访中,不少从业者和受访群众也表示,中老年短剧本身是值得肯定的内容形态,不能因为少数剧质量低、价格机制尚待完善,就抹杀了整个行业。老年人在合理的范围内花些钱,能够怡情,未尝不可,但要适度。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建议,短剧小程序和平台应统一收费模式,强化告知义务,落实明码标价,优化自动续费机制,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
“建议相关平台开通老年人付费模式,解决数字弱势群体冲动消费难题。针对老年消费者可以通过多次提醒、大字或显著标识进行告知以及设置付费上限等方式,建立老年人防沉迷模式。子女也要加强对老人的陪伴和关心。”郑宁说。
她提出,针对因老年人过度付费所产生的系列问题,应进一步推动行业收费的透明化。具体而言,在既有规制体系的基础上,可考虑多方协同出台进一步措施,如将具体收费方式及标准列入短剧的备案信息要求、要求从业企业向消费者公示某部短剧完整观看所可能产生的最高费用、禁止通过不合理分拆或小程序多级跳转等方式进行重复收费等。 (据法治日报、光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