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发现:每天早起的老年人,比晚起床的人更容易患上脑梗?
发布时间:2024-11-06 11:08 浏览量:5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清晨的阳光透过医院走廊的玻璃窗洒进来,65岁的张德明躺在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呼吸机有节奏地运转着。
他的女儿张小柔站在病床前,眼睛红肿,回想起父亲一贯引以为豪的生活作息 - 每天雷打不动地在凌晨4点起床去公园晨练,坚持了整整30年。
"要是爸爸不那么早起就好了..."张小柔喃喃自语。就在三天前,这位退休的知名建筑设计师还在为孙子画着充满童趣的建筑图纸,谁知第二天清晨就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
主治医生李明华走进病房查房,看着焦急的张小柔,递给她一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
这项历时5年、涉及超过10000名老年人的追踪研究,揭示出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习惯早起的老年群体罹患脑梗的风险竟比正常作息群体高出32%。
这份研究引起了医学界广泛关注。中南大学神经内科专家王教授解释道,研究团队发现,过早起床会打乱人体的生理节律,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血压不稳定,血液黏稠度升高。
特别是在清晨4-6点这个时段,人体血压波动较大,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液易于形成栓子。
家住长沙的退休会计师刘阿姨就深有体会。她曾经坚持每天凌晨5点起床广场舞,直到去年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医生告诉她:"运动固然重要,适度比过度更关键。"
北京协和医院心脑血管科室主任赵医生指出,很多老年人认为"早起是福",这个观念需要更新。科学研究表明,老年人最佳的起床时间应在早上6:30-7:30之间,这样既符合人体生理规律,也能预防心脑血管意外。
退休艺术家吴老师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她改掉了20年的早起习惯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头晕症状消失,血压也趋于平稳。"以前觉得早起是一种美德,现在才明白,规律作息才是健康的根本。"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清晨4-6点是老年人脑卒中发病高峰期,这与血管收缩功能、血压调节机制和凝血系统的昼夜节律密切相关。
青岛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郑教授建议,老年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早起床;起床后缓慢活动,不宜立即剧烈运动;注意保暖,特别是寒冷季节;定期监测血压,控制危险因素。
家住广州的退休设计师黄先生分享了他的健康之道:"现在我都是7点自然醒,起床后喝杯温水,在阳台做做太极,感觉整个人都轻松自在。"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专家建议,老年人作息时间应该遵循"三个护理"原则:护理生物钟,遵循昼夜规律;护理起居,循序渐进;护理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科主任陈医生补充说,除了合理作息,老年人还需要注意:保持适度运动,控制运动强度;合理膳食,清淡为主;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早睡早起"这句千古名言需要与时俱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病学专家林教授表示,对老年人而言,"适度早起"更符合健康需求,建议起床时间在日出后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科发布的《老年人健康生活指南》提醒:清晨是人体应激反应最强烈的时段,老年人应该避免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剧烈活动,建议在早餐后再开始运动。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康复中心张主任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习惯凌晨3点起床练太极的退休园艺师,在调整作息时间后,不仅精神状态改善,连年轻时的老胃病也好转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表的研究指出,老年人过早起床不仅增加脑血管疾病风险,还可能影响认知功能,加速脑力衰退。
杭州某养老社区的生活顾问钱女士观察发现,调整作息时间的老年人普遍表现出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以前很多老人早上5点就聚在一起下棋,现在大家都知道要享受充足的睡眠了。"
回到重症监护室,张德明的情况开始好转。
李医生告诉张小柔:"您父亲这次康复后,我们会为他制定新的作息计划,让他能够真正享受健康的晚年生活。"
预防胜于治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建议,老年人应该建立科学的作息观念,不要盲目追求"早起精神",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节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传统观念需要接受科学检验,健康长寿不在于早起早睡,而在于顺应自然,保持规律。
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守护父母辈的健康,让他们的黄金岁月既充实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