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老年人的不理性消费,算是购物成瘾吗?
发布时间:2024-11-06 11:28 浏览量:5
王葵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在老年人中的普及,很多媒体素养缺失的老年人开始冲进直播间,在一声声“家人”“亲人”“姐姐”的“关爱”里,听从“名医”和“专家”的建议,一件又一件地下单。有时候子女上前劝说无效,只能望着家里一个又一个来不及打开的快递盒子叹息。
面对此情此景,很多人内心会生出一个疑问:家里的老人这是“网购成瘾”了吗?然而,在心理学领域,某种行为“多”,未必就一定是上瘾。对于过度消费的现象到底应该归结于什么类型,专业人士间也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冲动控制的问题,毕竟有些老年人购物有冲动的特征,买了之后会后悔。有人认为是情绪问题,因为一些孤独的老年人购物,购买的更多是其“情绪价值”,而非商品本身。当然也有人是成瘾问题。
那么,如何判断老年人的过量网购行为是否具有成瘾的特征?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可以对照成瘾的几条关键特征:突显性、调节情绪、耐受性、戒断性、冲突性和复发性。
首先,突显性指从事某种活动成为个体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该活动对其思维、情感和行为起到支配作用。对应着老年人过量购物这个例子,他可能每天的主要生活就是围绕购物展开,睁开眼就开始刷手机,看各种购物平台的信息;去哪里都带着手机,生怕错过关键的购物信息,对购物信息非常专注。
其次,情绪调节指个体面临不良情绪时,更容易从事特定活动,且特定活动能够暂时改善情绪体验。当老年人的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他倾向于通过购物来改善自己的心情。这些问题既可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也可能是觉得孤独或无聊,甚至可能只是因为回忆起曾经某件没有处理好的事情而深感自责。因此,“老年人网购,买的可能是陪伴”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然而,这种情绪调节的效果常常是非常短暂的,当事人事后还往往对自己大量购物产生内疚感。
第三,耐受性指个体为了达到之前的情绪调节效果,需要不断增加特定活动的数量或频次。刚开始可能下单一件商品就能获得短暂的满足。然而,为了获得这同等程度的满足,个体下单的量需要逐渐增加,才能达到调节情绪的效果。
第四,戒断性指当某种活动无法持续进行或突然减少时,个体会感到非常低落,并可能伴随生理反应。如果老年人因外部原因而不能购物,比如面临子女监控或者手机故障等,他的情绪就会非常低落,整个人打不起精神。
第五,冲突性指成瘾给个体的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生活带来困难。因为过量购物的问题,老年人与伴侣或子女产生矛盾和纷争,原来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比如照料孙辈,也做得不如之前好,进而进一步诱发矛盾。
第六,复发性指个体存在反复回到特定活动模式的倾向。老年人意识到自己的过量购物存在问题,下定决心停止购物,但是坚持不了多久,又开始大量网上购物。
现实生活中,如果老年人过量购物的情况符合上述特征越多,那么他的成瘾风险就越高。成瘾行为的发生,往往跟逃避有关。当个体生活中出现压力事件、不良情绪或者一些自罪自责的思维时,一些个体就会诉诸于成瘾行为来短暂逃避。因此,无论是对于什么成瘾行为,克服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另外一种方式来有效应对这些每天都会遇到的压力和痛苦。
如果子女发现老年人有成瘾的倾向,仅仅是大声说理或者批评,这种“帮助”可能会被他们无情拒绝。反之,子女的这种态度,倒可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压力源,从而加重成瘾行为。因此,家人高质量的处理很重要。什么是高质量的应对很难一概而论,但最起码要做到不责怪、不批评、不嘲笑。
此外,对于具有网购成瘾特征的老年人而言,设置每日的消费限额也是很好的方式,这种办法对于管理冲动购物尤其有效。
上述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存在购物成瘾特点的老年人可能有用,但对成瘾特征不明显的老年人的非理性购物行为可能没有用。一些老年人经济条件比较好,时常买一些自认为有收藏价值的产品。买这些东西对他们完全能够承受,事后也不后悔,而且从清点这些宝贝中,还产生了有几分乐趣。日积月累,他们购得的“藏品”也可能会很多,这种老年人购物的成瘾特征就不那么明显。面对这种状况,有子女曾言,“说不过就加入,我陪着他看直播,跟他分析直播间的话术,让他明白其中究竟有多少圈套”,这种方法可能行之有效。
作者系心理学博士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