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为什么消失了?

发布时间:2024-11-11 16:25  浏览量:7

曾经的“双十一”一度造成了物流瘫痪,一夜之间的成交量突破十几亿,现在“双十一”无论的热度和影响力相较之前一直在下降,想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营销策略被看穿:

- 先涨价再打折套路:部分商家利用“双十一”进行“先涨价再打折”的操作,让消费者觉得商品有折扣,实际价格却没有便宜多少,甚至比平时更贵。比如曾经有消费者发现某品牌羽绒服在“双十一”前价格较低,临近“双十一”时价格上涨,“双十一”促销价与涨价前价格相同,这种行为降低了消费者对“双十一”价格优惠的信任。

- 优惠规则复杂:商家和平台的优惠规则越来越复杂,如各种满减、凑单、定金、尾款、优惠券等玩法,消费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计算,才能获得所谓的优惠,这使得一些消费者感到疲惫和厌烦,降低了参与的热情。

2. 消费市场环境变化:

- 经济形势影响:世界经济形势的下行,全球各地局势不稳定,市场震荡不安,人们的工作、收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费能力和意愿下降。在后疫情时代,一些人经历了失业、收入减少等情况,消费观念变得更加谨慎,更倾向于理性消费,对于“双十一”这种大型促销活动的热情也有所降低。

- 竞争加剧:电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除了传统的电商平台,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兴模式不断涌现,消费者的购物渠道更加多元化。商家在平时也会频繁推出各种促销活动,使得“双十一”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消费者不再集中在“双十一”期间购物。

3. 购物节泛滥:

- 节日频率增加:自从“双十一”成功后,几乎所有的电商平台都开始跟风模仿,推出了各种购物节,如“618”“双十二”等,甚至每个月都有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这使得“双十一”的节日属性被稀释,消费者对购物节的新鲜感和期待感降低。

- 活动周期延长:“双十一”的活动周期不断延长,从最初的只有双十一当天有优惠,逐渐变成提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就开始预热、预售,活动周期过长导致消费者的关注度和热情被分散,也让“双十一”的稀缺性和紧迫感消失。

4. 消费观念转变:

- 理性消费意识增强:随着消费者教育的普及和消费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不再盲目跟风购物。他们更注重商品的品质、实用性和性价比,而不是仅仅因为价格优惠就冲动消费。在这种消费观念的影响下,“双十一”的冲动性消费行为减少。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