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捞渔河湿地公园——湿地焕新 碧水长流
发布时间:2024-04-17 16:56 浏览量:5
捞渔河湿地杉林。 供图
保护高原湿地
片片水杉林铺青叠翠、如茵水草随风摇曳、成群的鸟儿在水中嬉戏……春日的昆明捞渔河湿地公园中绿意盎然,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
如今碧波荡漾、处处见绿的湿地,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因过度开发而一度陷入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困境。近年来,随着滇池治理保护向纵深推进,捞渔河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包括捞渔河湿地公园在内的环湖湿地,是滇池流域陆生生态系统与湿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和衔接区域。2008年以来,滇池启动了“四退三还”生态建设,昆明市在捞渔河入湖口两侧实施滇池保护治理“退田还林、退塘还湖”,捞渔河湿地公园应运而生,并于2015年5月正式开放。
作为捞渔河入湖水污染控制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捞渔河湿地建设遵循人工干预最小化、自然恢复最大化的原则,通过实施“四退三还一护”工程,将捞渔河湿地范围内的所有土地统一收储进行生态建设,沿岸居民实行集中搬迁安置,实施捞渔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湖东岸干渠截污工程、捞渔河污水处理厂等系列工程,对捞渔河河道及其入湖口湿地进行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
2018年以来,滇池全湖水质连续6年保持Ⅳ类。2020年,捞渔河(含度假区段)被列入“云南省2020年省级美丽河湖名单—河流(河段)类”。围绕水安全整治、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文化建设、水景观提升、水管理实施等内容,昆明市持续推进滇池治理与湿地保护,推动美丽河道生态效益向利好方向进阶。
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相伴而至的是生物物种的日臻丰富。如今,捞渔河湿地公园分布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中国特有植物26种、云南特有植物15种,各类动物132种,其中83种鸟类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根据公园管理方反馈,经初步测算,目前有约5000只白鹭常年栖息在捞渔河湿地公园。从收集的蛋壳数量来看,每年新孵化的各类水鸟数量大约有2000只。”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滇管水务局湿地建设管理科科长邓驹恩介绍,随着湿地宜居指数的提升,除了红嘴鸥,曾经难觅踪迹的白鹭、野鸭、翠鸟等已成为公园的“常客”。
生态向好,市民和游客共享美好生活。湿地里种植有3.2万株中山杉,中山杉根系发达,可净化水质减轻入湖负荷。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而种植的万亩中山杉,意外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亮的水墨画,塑造了杉树林立、林下有水、水中有鱼、水流循环的独特湿地景观。
从人湖争地到人湖和谐,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捞渔河湿地公园在日常管护中引入市场化机制,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了“以园养园”。作为滇池沿岸集保护恢复滇池湖滨生态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科普宣传教育、休闲游憩和旅游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环境保护型生态湿地公园,近年来每年入园人数超200万人次。
捞渔河湿地公园的发展变化,是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
为聚力推动滇池治理保护工作迈向更高水平,昆明市相继出台《滇池沿岸大湿地保护实施方案》《昆明市环滇池生态湿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通过“恢复一批、提升一批、全面管护一批”构建滇池沿岸大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格局,保障滇池沿岸湿地发挥生态环境功能。
目前,滇池生态带内建成、在建湿地共58块,总面积4.57万亩。湖泊自然岸线率达89%,已经形成总体闭合的滇池环湖生态保护屏障。同时,沿岸划定了滇池湖滨生态保护红线和湖泊生态保护黄线,初步具备了滇池大湿地保护体系构建的基础条件。(云南日报 见习记者舒倩 记者王琼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