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重T2DM伴脑梗患者,“三高”共管下的平稳降糖策略
发布时间:2024-11-19 14:50 浏览量:15
病例精粹
一睹为快!
患者中老年男性,体型肥胖,糖尿病病史6年,已合并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2天前自觉言语轻度不利,吐字不清。
入院前间断口服二甲双胍降糖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14.36 mmol/L。其他并发症未规律服药治疗。
入院后为尽快控糖达标,加用平稳控糖、兼顾降糖疗效与安全性、体重影响小、低血糖风险低的甘精胰岛素U300,联合其他降糖方案,以及抗栓、降脂、降压治疗,患者血糖控制平稳,顺利出院。出院后沿用含甘精胰岛素U300的降糖方案,血糖控制依然良好,且无低血糖发生。
病例讲者
张丹丹教授
唐山中心医院
点评嘉宾
周新丽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
患者基本情况
58岁男性,糖尿病病程6年。
患者主诉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口干、多饮、多尿,无明显体重减轻,多次监测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当地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间断口服“二甲双胍0.5 g bid”降糖治疗,未规律监测血糖,饮食控制不佳,运动较少,偶监测空腹血糖“8-12 mmol/L”,未予重视。2天前自觉言语轻度不利,吐字不清,无肢体活动障碍,无头晕、头痛不适,无手脚麻木刺痛,无大小便失禁,轻度视物模糊,无尿量减少及下肢浮肿,就诊于我院,查空腹血糖14.36 mmol/L,遂以“糖尿病、脑血管病”收入院。
目前口服盐酸二甲双胍0.5 g bid 降糖。对于其他并发症则未规律服药治疗。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180/110 mmHg,口服缬沙坦 80 mg qd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可;高血脂病史2年,未治疗。
个人史:吸烟10余年,每日10-15支;饮酒20余年,白酒半斤/天。
家族史:家族中父亲患糖尿病,母亲体健。
入院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身高:167 cm,体重:82 kg,BMI:29.4 kg/m²。
神志清楚,言语欠流利,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痛温觉、振动觉减弱。
实验室检查
糖尿病相关实验室检查
其他实验室检查
糖尿病并发症筛查
初步诊断
2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
脑梗死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混合型高脂血症
治疗经过
治疗方案制定依据
患者糖尿病病史5年以上,体型肥胖,口服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HbA1c不达标,因此需要在口服药基础上加用胰岛素以降低基础血糖水平,同时还需满足平稳控糖、尽量不增加体重、低血糖风险低的要求。因此选择可平稳控糖、兼顾降糖疗效与安全性、低血糖风险低的甘精胰岛素U300。
此外,由于患者已合并左前降支远端狭窄、脑梗死、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等糖尿病并发症以及混合性高脂血症,给予抗栓、降脂等并发症治疗药物。
治疗方案
院内治疗记录
治疗期间方案调整
患者体型肥胖,为进一步避免胰岛素治疗可能引起的体重增加,选用二甲双胍与GLP-1 RA联合降糖。鉴于其脑血管疾病病史及肝功能轻度异常,目前不纳入SGLT-2i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评估。同时,实施降压、降脂及营养神经的综合治疗。
CGM监测结果
随访记录
(1)出院后7-15天、1个月随访
(2)出院后2-6个月随访记录
(3)出院3/6个月后血压和糖化血红蛋白、头MRI、查体和治疗记录
治疗结果
因时而变优例共鉴·大咖观点
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作为“三高”疾病,在我国成人群体中的患病率分别高达27.9%、12.4%及40.4%,且三者常伴随共存,显著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特别是合并存在时,其协同作用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加剧炎症反应,进而对靶器官造成不可逆损害[1]。最新研究显示,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T2DM患者,短期血糖波动与认知功能更差、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风险更高相关[2]。鉴于“三高”的严重危害,《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已明确提出需加强“三高”共管,同时提出了“三高”共管路径[1](图1)。
图1. “三高”共管路径
本例患者糖尿病病史超过5年,血糖控制不理想,体型肥胖,HbA1c未达标,合并高血压病3级、混合型高脂血症,并已出现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和急性脑梗死。那么针对这样的患者如何进行综合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大家可能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也亟需采取更为精准和全面的治疗策略。
从血糖的管理方面,在采取降糖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心脑血管获益、平稳控糖且不增加体重,兼顾血压。就这一诊疗方案所呈现的降糖药选择是非常好的,从二甲双胍到基础胰岛素的联用,都遵循了相关指南,同时采用了GLP-1 RA进行治疗,旨在减轻患者体重,提高治疗依从性,还能对靶器官起到保护作用,加速HbA1c达标,最终实现了多重获益。
特别值得一提地是,诊疗方案选用了以甘精胰岛素U300为代表的超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作为降糖基础治疗,该药物以其平稳的控糖效果、较低的低血糖风险及更符合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模式的特点,成为此类患者的理想选择。PKPD研究显示,甘精胰岛素U300 较甘精胰岛素U100 PD曲线更平稳,在体内代谢过程更为缓慢、持久[4],较德谷胰岛素日内变异度减少20%[3]。RCT研究显示:较甘精胰岛素U100和德谷胰岛素,起始甘精胰岛素U300治疗HbA1c降幅相当,低血糖风险显著降低[5-6]。为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下一步还将联合应用双胍类、GLP-1RA及SGLT-2i等药物,旨在减轻患者体重,提高治疗依从性,还能对靶器官起到保护作用,加速HbA1c达标。
本病例的诊疗经过充分展示了在“三高”共管背景下,精准评估患者心血管风险、确立个体化控制目标、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及综合管理策略的重要性。
该病例来自2024糖尿病临床诊疗优化项目
参考文献
1.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专家组.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3,06(01):1-11
2. Zhou R, et al. J Nutr Health Aging 2024,28(7):100252
3. Bailey T et al. Diabetes & Metabolism. 2018;44:15-21
4. Steinstraesser A,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4,16(9):873-876
5. 纪立农, 等.甘精胰岛素 300 U/ml与 100 U/ml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29(2):112-117
6. Rosenstock J, et al. Diabetes Care. 2018, 41(10):2147-2154.
- 上一篇:千尺开展云南音乐游学,丰富银龄精神生活
- 下一篇:提醒!患者明显增多!已进入高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