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这所学校竟然把课堂搬到了舞台上
发布时间:2024-11-20 10:38 浏览量:6
随着旁白结束,舞台上的灯光亮起,老年陆游迈着老态龙钟的步伐缓缓上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一声声铿锵有力的朗诵中,观众仿佛听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的呐喊。
这是前段时间发生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语文课本剧展演上的一幕。作为每一届初二年级学生的“保留节目”,课本剧展演既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演出,也是一次丰富的项目式学习实践。同学们不仅深度复习了课本里的经典名篇,同时也在策划、排练、表演中锻炼了合作、沟通的能力。
据了解,自新课标实施之后,十九中便开始推进项目式学习,将其精心设计并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教师项目式学习指导的水平,学校多次开展专场学习培训及研讨会,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初中生也能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搬上舞台
还记得去年大火的电影《长安三万里》吗?影片以李白、高适等著名诗人的视角,呈现了由盛唐到晚唐的历史变迁。
如今这幅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画面,被十九中的同学以课本剧展演的形式搬上了舞台,初二1班、2班以唐诗串烧的形式忆大唐繁华,巧妙地将唐代著名诗篇融入剧情之中,向观众展示了一个雄奇悲壮的瑰丽画卷。
还有初二10班带来的《石壕吏》、初二4班的宋代诗词展演、初二8班和11班的长征系列短剧、初二9班的《最后一次讲演》、初二5班和6班的《愚公移山》、初二3班和7班的《屈原》......语文课本里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也都在舞台上一一上演。
而对同学们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表演,更是一次丰富的项目式学习经历。
在课本剧展演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深入研读了经典名篇,还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剧本,这一过程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和创造力。从剧本策划到角色分配,从场景布置到服装道具的准备,每一步都凝聚了团队的智慧与汗水,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合作、沟通与协调。
初二4班的刘上达同学,刚收到老师邀请要在宋代诗词展演中出演老年时期的陆游时,他感到有些犹豫,但在老师的鼓励以及耐心指导下,他一遍遍揣摩人物心理,练习台词,渐渐有了信心。
而这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信心在站上舞台的那一刻,得到了最大的爆发,直到表演结束,刘同学还沉浸在角色里,久久回不过神。刘同学表示,这次表演让他克服了社交上的恐惧,“我走出了第一步,虽然这第一步如婴儿初次踩在大地上,并不稳健,但却是一个重要的开端。”这次表演也让刘同学更深层地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力量,感受到了文字背后诗人的灵魂。透过漫长的时空,凭借文学的翅膀,刘同学深深感叹着诗人的伟大,称赞这些诗人是时间的歌者,是时空的画师。
课本剧表演结束后,看到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坐在观众席的武立新老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作为这次活动的幕后总策划,武老师表示,活动从前期策划、创作、排练,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但是在过程中,语文组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表现出了极强的抗压能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达到最好的舞台效果。
课本剧展演是十九中每一届初二年级学生的保留节目。语文组的老师会带领学生把之前所学的经典名篇通过课本剧、演讲、朗诵等多种形式演绎出来,加深学生们对经典的理解。
不仅如此,老师还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权,给予了同学们最大的创作空间,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集思广益,头脑风暴,写台词、想情节,还会结合当下的语境,巧妙加入一些流行语,营造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舞台效果。“为了揣摩人物心理,我反复阅读原诗,将对话改写得贴近生活。在剧本完成后,又与搭档同学反复修改,力求完美。在几天的排练后,最终登场演出,念出修改、完善过数次的台词时,我感到从前付出的一切都有了价值”,担任《琵琶行》部分剧本编写任务的薛博文同学这样说道。
小项目激发大潜力,学习无边界
为什么北京说普通话的人比说北京方言的人多?
数学建模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网络安全应该怎么维护?
如何用英语介绍一道美食的烹饪过程......
这些既富有趣味性又能增长见识,同时还极具社会意义的,涉及英语、历史、语文、地理、道法等多个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主题,都是来自十九中的课堂实践,为学生们打造了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学习空间。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46周年,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祖国取得的举世成就,十九中初二历史教研组以家庭为切入口,组织开展“看家史·话变迁”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透过家庭的变化来感受改革开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变。
初二年级的同学纷纷化身小记者,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采访,了解到了改革开放给人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初二5班高曼琪同学的姥姥曾是一名小学老师,她向高曼琪同学介绍,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活动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校园生活也十分简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全面发展。老师也有更多机会和平台来学习,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活泼。通过姥姥的讲述,高曼琪愈发体味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而这次项目式学习,也让她对中国的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初二8班的高思为同学回忆寒假时,和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网络安全手册设计,觉得收获良多。在这次学习过程中,高同学不仅搜集整理关于网络诈骗及防范的知识,还利用写作业的空余时间设计了手册的封面和封底,充分展现了他在绘画方向上的特长,最终的设计效果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
项目式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学科、知识的边界,学习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索的旅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项目式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内在的潜能。而这样的学习,远比在课堂上要收获得多。
双向奔赴,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
自新课标实施之后,十九中便开始推进项目式学习,而项目式学习的深入实施,不仅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帮助老师站在更高的教育视野下审视学科教学,让老师在学习、研究、实践和创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改进教学过程,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
十九中的老师们采取项目式教研方式,基于学校教学的现状分析,明确各个学科教学研究项目,通过“外引内练”的方式在各个学段中攻克教学中的问题。为了不断提高老师们项目式学习指导的水平,十九中还多次举办关于相关课题的专场学习培训及研讨会,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内容和开题指导,不仅有效提升了教师们的教学研究能力,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经验交流与智慧碰撞,加速了个人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的飞跃。
十九中的郭月老师表示,参与项目式学习之后,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对自己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把项目式学习比作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实践场,鼓励学生围绕真实世界的问题展开研究,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不仅如此,每一次项目式学习活动结束后,她都会认真收集学生的反馈,与同组的老师交流教学心得,不断提炼自己在项目式学习中的新思考,再把这些新思考带入到教学中。
据了解,十九中近年不仅开设多项市级研究课,还开展了一系列课题与项目的研究,并以此为抓手,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通过项目式学习、深度学习项目、开设研究课,以及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很多老师经历了学习、实践、思考、成长的过程。
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卓越表现,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赞誉。学校荣获了“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斩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