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青教授:老年心血管疾病诊疗两大核心——心理和衰老
发布时间:2024-11-22 10:47 浏览量:5
老年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病症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血管会逐渐衰退老化,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精神心理障碍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使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恶化。
我国老年人越来越多,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疗,面对老年人一体多病现象,合理用药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当前的重要任务。基于此,全科学苑特别邀请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高海青教授,对老年人心血管病的诊疗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分享。
01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应从整体观出发
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不断累积,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的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是一种肌体衰老情况下发生的疾病,且老年人往往存在多病共存的现象,区别肌体衰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是临床医生诊疗的前提也是重点。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器官和组织就容易出现退行性变化,比如腿脚不利、疲惫乏力等,这些都是衰老的正常现象。高教授指出,临床观察发现因衰老问题就医的老年人占比50%~60%,病理性改变的患者在20%~30%。
临床医生应注意区分老年患者的症状是肌体衰老的表现还是疾病的表现,采用“虚实结合”的诊疗手段,即虚为衰老、心理等现象,实为疾病本身。对两者加以识别,并给予干预,可以避免过度治疗及过度用药现象的出现。
02
老年心血管患者常伴有焦虑,
应重视识别和积极干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临床医生“近整合医学化”,医生不仅要看病症,还有以综合的视角,从全局观看待疾病。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1年成人高血压药物治疗指南》指出,社区医疗工作者可通过协作治疗模式,辅助做一些包括患者教育、服药、血压测量和监督的工作。鼓励通过远程监测以及社会或家庭自我管理来加强对血压的控制,并将其作为综合管理系统的一部分。
临床中,发现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焦虑,个别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抑郁和焦虑可促进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发展,也可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常常也会导致抑郁及焦虑等精神障碍的发生。研究表明,精神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共病的发病率高达38%,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合并抑郁症状更是高达46.6%。由此可见,心血管疾病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存在密切联系,且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极易导致病情恶化。
高教授指出,临床医生应关注生物学、心理学两大方面,前者主要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后者确保患者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疾病及治疗有正确的认知,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从而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
高教授强调,焦虑对心血管病患者治疗和预后具有显著的影响,治疗“双心”疾病,需要医患之间通过交流、沟通达成共识。治疗的过程,需要医患配合,身心并重,中西医并行,必要时进行心理或药物干预。
03
老年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可或缺
面对“双心”疾病,想取得良好疗效不能从单方面治疗心血管疾病或心理障碍入手。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微循环,对治疗“双心”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高教授讲到,目前国内外多项指南、共识对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双心”疾病的治疗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即因为临床医生对于中医药的认识不足,导致“双心”疾病治疗中很少使用中药。
有研究表明,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可明显提高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尤其对“双心”患者疗效更为明显。
高教授指出目前能够用于“双心”疾病治疗的中药比较少,但作用并不小。比如心可舒片,具有调整情绪、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减慢心率等多靶点的效应。而且,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少不良反应、改善疾病预后,提高整体疗效。尤其在老年心血管的综合防治中,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可或缺。
专家简介
高海青 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心血管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康复总会无创心功能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学分会原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联盟副主席华北老年医学中心联盟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邀评审专家山东省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山东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山东医学会骨矿与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山东省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学组组长山东省心功能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卫生保健协会会长山东省保健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药学会常务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