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叮嘱:超过70岁的老年人,在这5个时间段宁可躺着也别走路

发布时间:2024-12-01 08:00  浏览量:4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尤其是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风险。我们常听到老年人坚持锻炼身体、保持活动,认为活动量大有助于健康,但事实上,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段,老年人如果过度运动,反而可能带来伤害。那么,哪些时间段,老年人应当避免走路呢?

清晨醒来之际,当躯体初初恢复意识之时,

1.早晨的“第一步”要谨慎

早晨是一天中最容易发生意外的时段,尤其是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经过一夜的休息,身体的血液循环较为缓慢,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也不如白天,老年人在刚刚起床时,若贸然站起或走动,容易出现头晕、摔倒等危险。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老年人在早晨醒来时,由于体内的激素水平和代谢速度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血压波动较大,特别是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较高。在这个时刻,如果猛然起身或迈步疾行,很可能会促使血压猛然下降,从而导致眩晕感甚至失去意识的情况出现。对于罹患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的年长族群,这样的行为甚至可能诱发心脏疼痛或脑血管意外。

2. 饭后,尤其是午餐后不久

餐后进行漫步的“时段间隔”

众多年长者养成了餐后漫步的习性,觉得此举对食物消化及血液流通大有裨益。的确,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消化,但如果在餐后立即走路,尤其是饭量较大时,可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营养学领域的探究显示,进食之后,人体最为迫切的需求是将血液调配至肠胃区域,以便对食物进行吸纳与转化。如果此时进行走路等剧烈活动,血液流向四肢的比例增加,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减少,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或腹痛。而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慢性胃肠疾病的老年人,饭后立即走路,还可能加重胃肠负担,导致胃肠蠕动异常,影响食物消化和吸收。

老年人最好等饭后1到2小时再进行适度的活动,这样既有助于消化,又能减少对身体的负担。

夕阳西下时分,特别是日落之际,尤为显著。

晚间活动的“危险期”

傍晚时分,老年人出门散步或走动的风险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个时段的光线较暗,视力容易受到影响。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可能有视力减退或患有白内障等眼疾,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走路容易发生跌倒事故。

黄昏时刻同样是血压起伏较为明显的时段。研究表明,人体在日落后,尤其是黄昏时分,血压普遍呈现上升趋势。此时血液循环变得相对紧张,如果此时走路,可能增加心脏的负担,诱发心脏病发作等健康问题。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该避免在这个时段进行剧烈的身体活动。

晚上睡觉前

就寝前运动的潜在不良后果

许多老年人习惯在睡觉前走动,认为这样可以帮助放松身心,促进睡眠。医疗调研表明,就寝前参与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或许会干扰睡眠品质,进而可能诱发难以入睡的情况。进行体育活动之际,躯体需动员诸多能量,激发神经系统的活跃性,由此促使体温上扬,心率提升,从而可能造成难以顺利进入睡眠的状态。

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睡前过度走动,可能还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影响身体的正常休息和恢复。晚间如果感到不适,最好避免走动,尽量选择坐着或躺着休息,待身体逐渐放松后再入睡。

极端天气时,尤其是寒冷天气中

低温环境下步行的安全隐患

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寒冷天气的风险不可忽视。低温环境会导致体内血管紧缩,血液流通不畅,尤其是气温突然下降的情况下,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等重要部位更易遭受不良影响。此时,若进行剧烈活动,尤其是走路,可能导致心血管事件,如心绞痛、心脏骤停等。

低温气候往往引发地面变得湿滑,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遭遇跌倒危险的概率显著提升。即使是平常看似不太滑的地方,在低温下也容易积水结冰,对于老年人来说,摔倒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在寒冷的天气里,老年人最好尽量待在温暖的室内,避免外出走动,尤其是冬季早晚的低温时段。

70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相较年轻时已有所下降,走路虽然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但并非在所有时段都适合走动。特别是在上述五个时间段,老年人应当更加谨慎,避免因走路而增加不必要的健康风险。身体健康的维护不仅仅在于积极的锻炼,更在于科学合理的休息与安排。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