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出现3种情况及时停药,别心存侥幸
发布时间:2024-12-01 09:30 浏览量:3
李大爷今年68岁,是个典型的“热心肠”。年轻时,他是村里的小学老师,退休后更是成了大家公认的“健康达人”。每天清晨,他都会拿着一份健康杂志,戴着老花镜,在村口的树荫下给邻里邻居讲讲保健知识。“阿司匹林和他汀,一个保护心脏,一个降血脂,老年人吃了好!”是他常挂在嘴边的金句。
两年前,李大爷因为胸口隐隐作痛去医院查出了冠心病,高血脂也偏高,医生给他开了阿托伐他汀(俗称“他汀”)和低剂量阿司匹林。他听从医生的建议,每天按时吃药,再加上平时注意饮食和锻炼,感觉身体状态保持得不错。然而最近,他突然觉得有些不对劲。
“李大爷,今天咋了?”年轻的汪医生抬起头,看着熟悉的李大爷,微笑着问道。
“汪医生,这几天有点怪。我老是觉得浑身没力气,腿还酸得厉害,晚上睡觉也总翻来覆去,睡不踏实。昨晚起夜的时候,腿居然抽筋了!这毛病怎么回事?平时锻炼挺多的啊,不像我呀。”李大爷皱着眉头,有些不安地说道。
汪医生眉头微蹙,仔细询问后继续追问:“最近还有别的不舒服吗,比如胃口不好、便血,或者皮肤有没有莫名的淤青?”
李大爷仔细想了想,挠挠头:“倒是有点。前两天刷牙的时候牙龈出血了,以为是牙刷太硬,也没在意。”
汪医生听完,脸色严肃起来。他低头在病例本上记了几笔,然后抬起头问:“您现在还在吃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吧?每天剂量是多少?”
李大爷点点头:“是啊,吃了两年了,阿司匹林每天一片,阿托伐他汀是晚饭后吃半片。医生你说,这和药有关系吗?”
汪医生推了推眼镜,说道:“李大爷,我怀疑您的这些症状可能和药物有关。咱们先别急,抽个血查查肝功能和肌酶,看看是不是他汀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另外,您这牙龈出血,也要排查一下是不是阿司匹林导致的血小板功能抑制过头了。”
第二天,李大爷带着化验单回到诊室。汪医生一边仔细看着报告,一边点了点头:“果然,我的猜测没错。李大爷,您看,您的肌酸激酶(CK)指标明显偏高,这是他汀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说明您的肌肉正在受到损伤。另外,肝功能有点异常,转氨酶偏高。还有,血小板功能抑制指标也偏高,您的牙龈出血和皮肤淤青应该是阿司匹林的影响。”
李大爷听得一头雾水:“医生,这药不是好药吗?怎么还把我吃坏了?”
汪医生笑了笑:“李大爷,您别急,听我慢慢说。他汀和阿司匹林确实是好药,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它们也不是人人吃了都没事,尤其是长期吃的患者,更要留意副作用。”
1. 他汀类药物的肌肉损伤
汪医生拿起一张印着肌肉解剖图的宣传单,指着说道:“像您这肌酸激酶升高,就是典型的他汀相关肌肉损伤。全球研究表明,大约10%到20%的他汀使用者会出现肌肉相关症状,比如酸痛、无力,严重的可能发展成横纹肌溶解,会引发肾衰竭。”
李大爷惊讶地张大嘴:“这么严重啊?那我还能不能继续吃了?”
汪医生摇摇头:“像您这种肌酶升高的情况,他汀药物需要停下来,同时观察肝功能的恢复情况。如果一定要用降脂药,可以尝试换成其他种类的药物,比如依折麦布,但这个需要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来评估。”
2. 阿司匹林的出血风险
汪医生接着说:“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但长期吃也容易导致胃肠道出血或其他部位的出血。有研究显示,长期低剂量阿司匹林使用者中,大约有1%到2%的人每年会发生严重的出血事件。”
李大爷皱眉:“难怪我刷牙会出血,还以为是上火呢。”
“所以啊,阿司匹林不是谁都能长期吃。如果没有明确的适应症,比如您要是没有冠心病或脑梗病史,根本不用吃。”汪医生补充道。
“那我现在该咋办?”李大爷有些忐忑。
汪医生认真地说道:“首先,这两种药您都得暂时停了。接下来我会给您开一些保肝的药物,帮助恢复肝功能。另外,您要注意多喝水,清淡饮食,避免吃太油腻的东西。两周后我们复查,看看指标有没有恢复正常。”
“那血脂和血栓怎么办?不吃药不是又要复发?”李大爷有点不放心。
“您放心,这段时间我们会通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来管理风险。如果复查后身体允许,可以重新调整用药方案,比如选择更温和的降脂药或者换成肠溶阿司匹林,减少副作用。”汪医生耐心解释。
两个星期后,李大爷的复查结果显示,肌酶和肝功能恢复正常了。汪医生根据他的情况推荐了一种新型的降脂药,并指导他如何科学饮食,保持适度的运动量。李大爷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但他对长期用药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以前总以为医生开了药就是一劳永逸,现在知道了,吃药也得注意观察,不然真有可能吃出问题。”李大爷感慨道。他还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了左邻右舍,提醒大家别乱吃药,也别忽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确实是临床上不可或缺的“王牌药物”,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因人而异,长期服用更需定期监测。正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篇文章提到的:“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对于患者来说,了解用药风险、定期随访,才能让好药真正成为“救命药”,而不是隐患的来源。
医生的使命不仅是开药,更是通过沟通和教育,帮助患者做出明智的决策。这是医学的艺术,也是医患之间最珍贵的信任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