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腰腿疼痛,不一定是骨质疏松,真正的骨质疏松有5种表现
发布时间:2024-12-09 11:14 浏览量:3
过了50岁,身体逐渐走下坡路,如果长期存在“三高”问题,可能会遭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困扰,甚至有肿瘤来“搅局”。不过,这些病症的概率,都没有骨质疏松症突出。对于所有中老年人群而言,骨质疏松是一定会发生的问题。
人体的骨骼,是肌肉和器官组织的“承重墙”,是人体安全的“保护伞”,是生产血小板的“组装间”,是协助身体运动的“大保姆”,是储存营养和矿物质的“原料仓”,地位作用非常重要。
科学家研究发现,骨骼主要有3种细胞构成:负责调度和协调的“骨细胞”、负责施工和生成骨骼的“成骨细胞”、负责破拆和搬运的“破骨细胞”,这哥仨密切协作,各司其职,有利于骨骼成长,又及时清走多余的骨质防止增生,保持骨骼健康的动态平衡。
随着年龄增长,成骨细胞活力下降,骨质生成进度减缓,骨细胞调度变得迟缓起来,相反,破骨细胞“拆家”能力却提升了。几年下来,新形成的骨质还没有破拆的多,慢慢骨头就松散变脆了,承重能力、抗压水平下降,这就是骨质疏松,由此引起的系列症状,叫“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原因有遗传、长期吃药、年龄增长、妇女更年期后绝经、存在影响骨骼生长的疾病、生活饮食习惯不良,等等。
临床上骨质疏松症的定义是:因骨量减少、骨骼结构退化使骨的脆性增加,容易诱发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检查有无骨量减少、骨质疏松问题,可以实施“骨密度检查”,有4个关键指标:
正常值是T≥-1.0
骨量减少,在-1.0>T≥-2.5之间
骨质疏松,T≤-2.5
严重骨质疏松,T<-2.5,且已有骨质疏松引起骨折的既往史。
老人一旦发生骨折,后果是比较严重的,骨折的始作俑者,大部分是骨质疏松症,所以也叫“无声杀手”。
既然到老了,每个人都会遇到骨质疏松,而且骨质疏松的危害很突出,进展又很低调,怎么辨识早期信号?
不少人听说过一个“经验之谈”:50岁以后,出现腰腿疼痛,就是骨质疏松了。这种说法有较大片面性。正确的说法是:骨质疏松很可能表现为腰腿疼痛,要引起重视。但反过来说,腰腿疼痛并不一定是骨质疏松。
有4种情况下的腰腿疼痛,并非骨质疏松引起:
1、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或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因为椎间盘膨出,压迫了周围软组织和神经,诱发腰腿疼。
2、骨性关节炎,受了较重的撞击伤,或有内分泌问题、遗传等引起关节肿胀、骨质增生、膝关节活动受限等,是炎症引起的疼痛。
3、腰椎骨折,遭遇外力撞击,或摔倒引起的腰腿痛,可能伴有软组织损伤,夹杂着骨折部位的疼痛刺激,就出现腰疼腿疼。
4、身体受凉,当下正是冬季,气温下降快,老人保暖不够,刺激腰部和腿部肌肉,引起局部痉挛,也会引起腰腿疼。
这4个方面如果误判成“骨质疏松症”,会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带来新问题。而且,真正的骨质疏松进展是静悄悄的,不哼不哈,等到骨量减少到一定程度,骨质结构退化有了一定规模,就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猝然“折了”。
但身体会给我们一些骨质疏松的信号提示,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更要关注,它们有5个表现:
1、经常性感到背痛。背痛和腰疼、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然疼痛部位近似,但“痛点”是不太一样的。骨质疏松引起的背痛,在活动或弯腰时痛感加重,还会辐射全身;或者坐下来就痛,起来活动反而减轻;躺下睡觉还好,但准备熟睡又痛醒了,反复折腾。
2、驼背。随着年龄增大而出现,脊柱是身体的“支撑大梁”,骨质疏松让多个椎体压缩性骨折了,撑不住就驼下来,甚至整个后背呈“圆弧形”,站不直,很可能是严重的骨质疏松了。
3、身高缩水。成人身高每天是“浮动”的,早上起床和晚上测量,差个1—2厘米是正常的,但年纪大了之后,年身高下降值达到3—4厘米以上,就要考虑骨质疏松问题了。从外观上也会发现端倪——久不见面的老人,总感觉比印象中矮很多,就要考虑骨质疏松。
4、呼吸受限。骨质疏松会引起胸椎后凸增大,减少肺部空隙,那么直接挤占了肺活量,呼吸就压抑了。尤其在冬天,骨质疏松患者会频繁有咳嗽、咯痰问题,肺部易感染,出现肺炎,症状会迅速加重。有的老人以为是“感冒”,用药一直不见好,很可能是骨质疏松在作祟。
5、容易骨折。这是骨质疏松最直接的影响,部位多见于椎体、髋部、手臂、踝关节等,在咳嗽、喷嚏、弯腰蹲下等时机,都可能不经意出现骨折。
这5个表现,是骨质疏松症很常见的问题,既要防止大意,更要在相关症状出现时考虑到是骨质疏松原因。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目前主要有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类、降钙素、雌激素、RANKL抑制剂等,更重要的是功夫用在平时:
一是遵医嘱食疗,常吃新鲜含钙的食物,以及维生素D类食物。
二是中老年人有机会要勤晒太阳,适度即可,也不要暴晒,主要是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
三是坚决戒烟戒酒,烟酒是骨质疏松症的帮凶。
四是找到适合自己年龄段的运动方式,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效果。
五是老人一定要重视防滑防跌倒的工作,有老人的家庭,要重视做好防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