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嘉缵:自嘲“杂家”的化学生物学家 | 嘉兴院士

发布时间:2024-12-10 06:14  浏览量:4

文 | 陈 苏 魏其濛

倪嘉缵,1932年5月1日出生于浙江嘉兴。化学生物学家。

曾从事原子能化学、核燃料的分离纯化、稀土元素的配位化学、分离化学及材料化学等多领域研究,为我国原子能化学及稀土化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转向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生物无机化学研究,致力于稀土元素的生物无机化学、抗体酶及基因工程药物等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在国内较早系统开展了稀土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近十多年来专注于研究老年痴呆症的早期预报及其防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深圳的5月,已有些热。

深圳大学花木繁茂,绿荫环抱,荔枝树成林,路边的菠萝蜜,硕果累累。

自1994年南下深圳,倪嘉缵已在这所美丽的校园待了近20年。

他的办公室,阳光正好,凉风习习,几盆绿植,生机勃勃。83岁的倪嘉缵清瘦硬朗、神清气爽。言谈中,他严谨、认真的处事态度让我们感受至深。

大大的书柜里,显眼的位置摆着很多保健品-辅酶-Q10、银杏片、硒酵母····这些并不是倪嘉缵为自己准备的,而是他希望用实验证明这些保健药物有助于防治早期老年痴呆症。近年来,倪嘉缵十分关注阿尔茨海默症(编注:老年痴呆症)的防治,主要研究它的早期预报及能延缓症状发展的药物。

“我认为老年痴呆症的形成是个复杂过程,不能用单一药物治疗;而寻找用以确定早期的老年痴呆症的生物标志物极为重要;如果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话,完全有可能延缓该病的发展。”

他们正在研究三方面的药物:老药、中药和保健药,希望从中找到防治或延缓老年痴呆症的科学根据,比如中药,“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是需用多靶点的药物,而中药本身就具有该特点的同时还能起到全身调理及增强自身免疫能力的作用。”

他们还引进具有老年痴呆症基因的小鼠,着重进行动物试验。

目前,他和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不少进展, “我们在转基因小鼠的实验中看到了成效,并在几个患病的朋友中试用了一些保健药物,也有不错的疗效。”

但临床试验困扰着他们。“我们用的这些药虽然都是保健品和老药,但不是治疗老年痴呆症常规用药,同时这类患者普遍年龄较大,情况复杂,医生认为使用这些非规定的保健药有一定风险。

如果有可能作为一个早期老年痴呆症人群的干预项目,就有可能找到确切是初期老年痴呆症的患者,进行临床实验,其疗效验证后就可以推广,这就具有很大意义。但现在要想开展这类人群试验还很难。”国内另一误区是现在很多人不把老年痴呆当病,特别是初期很少就医,据说中国有90%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未得到过诊断。

倪嘉缵院士谈起正在做的研究,兴致高昂。谈到自己的科研成果时,他和那个时期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十分谦虚,“引以为傲的成绩,我自己讲很难,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也没什么特别的。”

但细究60多年的科研生涯,在经历的各个领域,他都烙下深深的印记。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撤走专家,核武器原料-铀和钚生产厂的建设被迫停顿。当时倪嘉缵所在的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成立核燃料研究室,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的他被抽调去从事核燃料的研究。

他负责的研究组,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如完成了从含大量硫酸根的介质中沉淀出不含硫的重铀酸铵,减少对后续灼烧过程的设备腐蚀问题。

在核武器另一种原料-钚的研究中,倪嘉缵与同事们完成了萃取法铀-钚分离工艺的改进,首先在国内开展了草酸钚沉淀条件的研究。因钚的毒性极大,当时几乎还没有人从事过固体钚化合物的操作,这项研究为以后生产钚提供了基础数据。

倪嘉缵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当时干法进行核燃料后处理(编注:即氟化法),在国外也刚开始,工艺简单技术难度大,倪嘉缵首先倡导开展干法研究,兵分两路采用精馏与吸附法,分离及纯化铀,他负责完成了用氟化物通过氟化钠吸附法进行铀与裂变产物的分离,为以后干法流程研究打下基础。由于工作的保密性,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从未公开发表过学术论文。不过,因这项工作的突出成就,后来他获得了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的集体奖。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在南方一些省份相继发现新型离子吸附性稀土矿,当时倪嘉缵任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稀土化学研究室主任,在他的带领下,该研究室的团队对这类稀土矿开展环烷酸萃取分离氧化钇工作,终于用一步法从混合稀土氧化物中萃取分离出高于99.99%纯度的氧化钇,这在当时的国内外均属先进工艺,而从选题到工业扩大实验仅用了两年多时间。

他还参加领导了由全国十多个单位参加的“用伯胺从包头矿中萃取分离钍和稀土”的科研课题,解决了包头矿中放射性物质的分离问题。

“我在每个领域里都做了点工作,虽没有很大的创新,但做科研总归有创新。所以,我常讲,我不是专家我是杂家。”

60多年前,选择化学作为终身事业,倪嘉缵的想法简单而朴素,“当时,化工厂很流行,学化学更容易找到工作,毕竟大学毕业,我也要生活。”

父亲倪禹功也很支持。

在家乡嘉兴,倪禹功这个名字许多人耳熟能详。他是国画家,也是收藏家,尤其关注家乡的书画家和篆刻家作品收藏。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又是家中长子,打小倪嘉缵受传统文化熏陶,但他对艺术和收藏却兴趣不大,他最喜欢的还是自然科学。

1937年,日寇侵华,嘉兴即将沦陷,倪禹功全家辗转杭州、丽水、金华,最后定居上海。那一年倪嘉缵5岁。

倪嘉横和他的学生们

1949年,倪嘉缵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初接触化学时,他对化学知之甚少。但两位顾老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一位是顾翼东,“他做学问和为人都非常好,每次给我们上课,只带3支粉笔,每堂课正好把3支粉笔写完。他是全英语教学,他的苏州话学生听不懂,“顾老师你还是讲英文吧”,他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

”1980年,这对师生同时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每次开会,两人都住一个房间,“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理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都能讲课,正是从这时起,我觉得一个搞科研的人,知识面一定要宽一点,思维要广一些。”

在此后的科研生涯中,倪嘉缵因为跨越多个领域,一次次自学新的知识。

“还有一位教授也姓顾(顾振军),当时,他刚从美国回来,他是石油化工专家,主讲化学工程,他生动地介绍了石油工业的重要性,启发了我。”

1952年,20岁的倪嘉缵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毕业。当时顾老师,经常跟学生讲石油在未来的国家建设、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既然石油那么重要,于公于私,前景都很好,分配时,我没多想,第一志愿就选到新疆开发石油。”

最终,他没去成西北,而去了第二志愿的东北,进入东北综合研究所(编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前身),“统一分配有张布告,上面写哪儿就到哪儿,当时,一整个火车,都拉到东北去了。“去之前,倪嘉缵很担心,那时,上海人都认为东北冷得不得了。

除去苏联留学的三年,在东北,倪嘉缵一待就是40多年。直到1994年,身体虚弱的老伴,不适应寒冷的东北,先到深圳住在他们女儿家,以后他的工作也逐渐转移至深圳大学。

1957年底,倪嘉缵被选派赴苏联科学院普通及无机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我到苏联本来是学原子能,阴差阳错被分到无机化学研究所。”在这里,他从事的是铂的配位化学研究。他没想到,几年后回国,竟然又重回原子能专业。

在苏联,他刻苦钻研,采用当时相对先进的结构分析工具,如红外光谱、磁性测量等,阐明了在二价铂配合物中的特殊结构,先后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不到3年,他就获得副博士学位。

从化学到化学生物学,多年来,倪嘉缵跨越多个领域。但回望其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就会发现,他的每次转行主要是当时的国家需求。

1961年,学成回国的倪嘉缵想继续他在苏联的研究--二价铂的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因当时顺铂用于抗癌的工作刚有报道,对我来说又是个很熟悉的领域。”然而,却因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正在积极研发原子弹,从留苏回来的人里挑了一批年轻人去从事核燃料的研究,这中间就有倪嘉缵。

正当他为核燃料化学研究呕心沥血时,却被卷入突如其来的“文革”漩涡中。有留苏经历的他被剥夺了科研权利,遭受隔离审查,最后,还被“发配”到当时的大三线,在地处深山的研究基地做仓库管理员,不久他所从事的核燃料化学研究也被迫下马。

直到1972年,他才被调回研究所,先被派去从事太阳能电池研究。在不做太阳能电池了,很先进的薄膜太阳能。”

不久,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重建稀土化学研究室,倪嘉缵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他带领研究室完成了“环烷酸萃取分离氧化钇”和“用伯胺从包头矿“中萃取分离钍和稀土”的课题,开展“高压离子交换法分离稀土与核裂变产物”、“稀土远红外辐射材料”及“彩色电视红色荧光粉基质的剖析及制备”等一批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有重大意义的科研项目。

1994年8月3日,《中国科学报》头版头条发表钱学森写给倪嘉缵的一封信。信中说:“读了您在《中国科学院院刊》1994年第二期上发表的文章《稀土研究的现状与战略》,颇有感触· 他希望倪嘉缵打好 “稀土”这张牌,成为稀土研究的领头人!

倪嘉缵先后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稀土化学”负责人、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稀土科学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稀土农用环境化学行为及生态毒理效应”负责人等。

当时,稀土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农业,但对人体是否有害,尚不清楚。

他深感,研究稀土对动物体的作用机理,解决稀土有“害”或有“益”的疑问,并为稀土在农业、畜牧业及医药方面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当时,他已经年过半百,仍决定重新学习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取得重大进展,在国内外较早地系统研究了稀土的生物无机化学,提出了稀土毒性与剂量及形态的关系,发现小剂量稀土对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他承担的应用项目“稀土光转换农用薄膜的研制”属国内首创,并得以应用。

年过半百转学生物化学,支撑他的是什么? “我不是专家是杂家。我觉得最关键的,你的工作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我的学科是应用学科,必须要有用,就个人而言,不管改什么,只要对社会有好处,只要是国家急需的,都应该去做。”

以后他的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又从稀土扩展到硒的生物无机化学。

“市面上那么多含硒大米、含硒蜂蜜· ·这些吃进去到底起什么作用?到底能不能有效防治疾病?这一连串问题,科学家要搞清楚,才能引导老百姓,如何科学地去补硒。”

于是,他转而研究硒元素,以后他在深圳大学的团队发现人脑中的硒蛋白与脑内疾病有关,更进一步开始研究老年痴呆症的防治.“这个课题已经做了十多年了,这太重要了。一个家庭如有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会造成极大痛苦。”

回首经年、专业多次因国家需要而转变,倪嘉缵没有遗憾,“我们这代人就是国家需要什么我去做什么。”他觉得,事物总是两面的,不断转变专业,宽广的知识面对创新有利,思维也能突破专业局限,将很多领域的新思想新技术融入当前研究里去,发展交叉学科。“我觉得科研工作者的动力无非是两方面,一个是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另一个是个人兴趣。两者都很重要。我正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一开始,他对原子能没有兴趣,但国家有需求,他钻进去后,对这个领域发生了兴趣。“自己不喜欢,但国家需要的,你可以钻进去变成喜欢。”做老年痴呆症防治起始于社会的重大需求,但倪嘉缵本人也极感兴趣,他觉得能为这一个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做出一点点贡献,是非常高兴的事。

今年已经83岁的他,依然为自己的这一目标,奋斗在科研一线,他说自已年过八十,当前主要为年轻人做点铺路工作,希望自己的科研团队更快地成长起米。

都希望成功,但成功的关键在自己

记者:您跨越那么多领域,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您如何做到这一点?

倪嘉缵:很多领域都是新的,得从头学起,唯一靠的就是刻苦自学。每次改行都从头钻进去,从早上想到晚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上面,然后才有所建树。我转生物化学时,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我都没学过,我就多看书,会有很多不懂的东西,但看得多了,就都懂了。

记者:除了专业以外,您还喜欢看什么书?

倪嘉缵:我喜欢看的书都跟专业有关,我看不同专业的书,有生物、化学及其他。我总觉得不同的领域可以给我更多的启发和资源。

记者:您的爱好很广泛?您觉得爱好对科研有何帮助?

倪嘉缵:我喜欢拍照、溜冰、滑雪、游泳、集邮,收集贝壳、石头。个人要有广泛的兴趣,因为每件事都有独特的内涵。比如集邮,我有个专题是列宁邮票,这促使我去研究列宁的贡献及错误。这就是乐趣,也需要很多时间去钻研。

兴趣会让你的脑袋处在激发、兴奋的状态,这对科研的好处不言而喻。记者:您取得很多荣誉,您最看重哪个?

倪嘉缵:荣誉并不重要。最大的荣誉是你真正对社会、对老百姓做了点事,社会承认了,老百姓承认了。所以,老老实实做点事就好。总的来说,我做了些工作,核燃料、稀土等,多少有点贡献,但都不算太大;对我个人来说,能有点结果就行了。

记者:您大半生都从事科研,科研的乐趣是什么?

倪嘉缵:科研工作最大的乐趣,你每天面对新的东西,思考新的问题,每天有点结果就非常高兴。我每天到实验室就去问学生:你今天做得怎么样?他出来新的结果就非常高兴。

记者:科研总在不断经历失败,如何面对?

倪嘉缵:我总是跟学生讲,你不要怕失败,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新的结果。你一定要坚持下去,第三年出来了。所以要坚持,不要一看见困难就跑。

记者:您觉得从事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倪嘉缵:你要有足够动力,推动你整天去想,去做,不能怕苦,要挺高兴地去做;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怎么做科研?我一直依照这两条,所以我现在还是兴趣很高,天天在想这些。

记者:您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有何建议?

倪嘉缵:主要有三点:首先,要热爱你的事业。当然通过自己辛勤劳动,你可以得到你应该得到的待遇、职称,但思想的主要部分,你应该对社会作出贡献,对事业要热心,要钻进去,不能太功利。我们的教育老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很小就被打上烙印,要读好大学,找好工作,不能太苦,待遇要好。这不行,我们还是要讲,一个人一辈子总要为社会为国家做出点事情,这是主要的。

第二,年轻人做什么事都行,但要有钻研精神。只要钻进去,各行各业

都能做好做出成绩。

第三,要不断思考,要勇于创新。

记者:您何时最有幸福感?

倪嘉缵:肯定是改革开放以后了。我们最困难时,还在东北,在困难时期,物资极度短缺,什么都凭票。现在物资丰富,甚至产能过剩,什么都有了,工作生活都很好。可以安心做科研及教学,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记者:您的父亲是嘉兴先贤,倪家是书香门第,有没有家训家风?您的父亲对您的教育如何?

倪嘉缵:我祖父很早就过世了,我父亲一天到晚钻研画,我们都出去上学,对家风没什么传承。

父亲是个画家,不是在看书,就是出去看书画古玩,他天天画画。我们学的是自然科学,对画画没什么兴趣,他的思维和我们也不一样,对我们没特别的教育。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很勤奋,很节省,很多东西都写在破纸上。2011年,我们捐给嘉兴市博物馆的那些东西(书画作品),我自己花了一年时间来整理、装裱。

记者:您的自学能力在您整理父亲藏品时体现出来了。

倪嘉缵:的确是这样。我对书画文献一点不懂,那段时间,我看《中国美术家大辞典》、《近三百年嘉兴印画人名录》、《嘉兴历代人物考略》,还有父亲写的《嘉秀近代画人搜铨》。现在,嘉兴有哪些画家,我都可以说得出来。

记者:1937年随父迁居,到2011年您和弟妹回到家乡,将219件(组)您父亲的珍贵藏品捐赠给嘉兴市博物馆,中间回过嘉兴吗?对家乡有何印象?

倪嘉缵我中间没有回过。老家油车港,没有多少记忆。不过弟弟曾和我说,油车港得名相传和我家祖上相关。我们祖上在清代是榨油的,开了个油车坊,远近闻名,后来就叫油车港了。那时榨油有个大磨机,据说现在还有,我弟弟去看了,我将来也要去看看。

记者:请您对年轻学生说几句话吧。

倪嘉缵:年轻的同学们,你们生活在非常幸福的环境里,有非常优越的条件。你们都希望成功,但成功的关键在自己,在感兴趣的领域,要钻进去、要花时间,不断学习新的东西,肯定会做出很好的成绩。现在我们要个性化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你对足球感兴趣就可以去踢球;如果对音乐感兴趣,就可以去做音乐。从小,要学着接触社会,接触你爱好的东西,要多看书、多学习、多向社会学习,多参加社会活动,来启发你的兴趣。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