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后的十五天内,提醒中老年人:1不早、2不补、3不做、4不忘

发布时间:2024-12-10 06:27  浏览量:3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不可迷信!美好生活还需自身努力!

冬至,这个自古以来被视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重要节气,不仅承载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也蕴含着深厚的养生智慧。

2024年冬至的具体时间是12月21日17点20分20秒。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在2024年冬至前后的这十五天里,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尤为剧烈,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更需顺应天时,调整生活习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民谚云: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解析:此谚语指的是冬至之后白天的时间会逐渐变长。由于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移达到最南端后开始返回的日子,因此从冬至开始,每天的日照时间将逐渐增加。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解析:这句谚语表达了冬至吃饺子的传统习俗,尤其是在北方地区非常流行。传说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为穷人治病时所发明的一种食物,形似耳朵,可以帮助抵御寒冷,保护耳朵不受冻伤。

想象一下,窗外雪花纷飞,屋内炉火正旺,一家人围坐一堂,共享天伦之乐。这样的画面,虽温馨美好,却也暗藏着对中老年人健康的考验。冬至时节,寒气逼人,人体阳气内藏,若不慎保养,极易受寒邪侵袭。

因此,古语有云:“冬至一阳生,养生需谨慎。”接下来,我们就从四个方面,详细解析冬至养生的奥秘。

“1不早”——不宜过早起床晨练。

在冬日的清晨,当第一缕曙光尚未完全驱散夜色,大地仍沉浸在一片寂静与寒冷之中时,民间那句“冬至早起,冻死老牛”的谚语便悄然在耳边回响。虽然这句话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冬至早晨的严寒,却也不无道理地揭示了过早起床晨练对中老年人关节健康的潜在威胁。

冬至,作为一年中阴气最盛、阳气初生的转折点,其早晨的寒冷不仅刺骨,更易于侵袭人体脆弱的关节部位,尤其是对于体质逐渐衰退的中老年人而言,过早的晨练无异于让尚未完全“苏醒”的身体暴露于严寒之下,增加了关节疼痛、僵硬乃至风湿等疾病的风险。

《黄帝内经》,这部被誉为中医养生宝典的古籍,在其“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明确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冬季养生的核心要义——顺应自然,闭藏阳气,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扰动体内珍贵的阳气,从而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与平衡。

在冬季,大自然万物皆进入休眠状态,以储备能量迎接春天的到来,人体亦应如此,通过适当的休息与调养,为来年的生机勃勃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待到阳光初照,金色的光芒穿透薄雾,给大地披上温暖的外衣时,再行出门活动,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此时,气温已略有回升,空气中的寒意不再那么咄咄逼人,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适度的锻炼,既能享受到冬日暖阳的温柔抚摸,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又能有效避免寒气对关节的侵袭,保护身体的健康与活力。

2不补”。

在冬至这个被传统视为进补黄金期的时节,许多人纷纷摩拳擦掌,准备通过各式补品来增强体质,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冬。

对于中老年人群体而言,过度进补却可能成为一种负担,甚至适得其反,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这背后的道理,正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睿智之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养生的真谛——与其依赖药物或过度滋补,不如通过日常的饮食调养与精神的愉悦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能力也不及年轻时。

在冬至这样的进补时节,更应注重饮食的均衡与适度,而非盲目跟风,大量摄入油腻、辛辣或过于滋补的食物。这些食物虽然看似营养丰富,但往往难以消化,容易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问题,甚至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那么,中老年人冬至时节应该如何进补呢?关键在于“润物细无声”的滋补方式,即通过温和、易吸收的食物来滋养身体,既不过于滋腻,也不失其滋养之效。

其中,汤品便是一种理想的滋补方式。汤,以其温润细腻、易于消化的特性,不仅能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水分,还能通过食材的精华,滋养五脏六腑,达到调和气血、增强体质的目的。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道适合中老年人冬季进补的汤品——枸杞红枣鸡汤

【枸杞红枣鸡汤】

材料

土鸡半只(或鸡腿两只),约500克枸杞子20克红枣8颗姜片3-4片盐适量清水适量

做法

准备食材:将土鸡清洗干净,斩成适口大小的块;枸杞子与红枣洗净备用。红枣可提前用温水浸泡片刻,以软化其表皮,便于煮烂。焯水去腥:将鸡块放入冷水中,加入几片生姜,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捞出鸡块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血水和杂质。炖煮汤品:将处理好的鸡块、枸杞子、红枣以及剩余的姜片一同放入炖锅或砂锅中,加入足够量的清水(水量需没过所有食材约2-3厘米),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细火慢炖:保持小火慢炖约1.5-2小时,期间可视情况撇去浮沫,确保汤色清澈。炖至鸡肉酥烂,汤色金黄,香气四溢。调味出锅: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盐进行调味,搅拌均匀后即可关火出锅。一碗热气腾腾、滋补养生的枸杞红枣鸡汤便完成了。

功效
枸杞红枣鸡汤,以其温和的滋补特性,非常适合中老年人冬季进补。枸杞,被誉为“长寿果”,富含多种抗氧化成分,能够增强免疫力,抗衰老;红枣,则以其丰富的维生素C和铁质,有助于补血养颜,改善睡眠质量。两者与鸡肉同炖,不仅味道鲜美,更能温补脾胃,滋养肝肾,提升身体的抗寒能力,让中老年人在寒冷的冬日里也能感受到由内而外的温暖与滋养。

3不做”则是指中老年人在这段时间内应避免做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过大的事情。

避免剧烈运动,守护阳气之根

冬至时节,天寒地冻,万物潜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减少剧烈活动,以免耗伤宝贵的阳气。剧烈运动,如快跑、高强度健身等,虽能短暂激发身体活力,但过度消耗会导致阳气外泄,使得身体更易受到寒邪侵袭,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尤为重要。散步,作为最简单易行的运动,能够在轻松愉悦中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太极,以其缓慢柔和、意导气行的特点,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调节呼吸,平和心态;瑜伽,通过体式与呼吸的配合,增强身体柔韧性,同时也有助于心灵的放松与集中。

防止过度劳累,维护免疫长城

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使得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恢复能力不如年轻时,更应注重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或家务劳动。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是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的关键。适当的休息与放松,如阅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聊天等,不仅能够缓解压力,还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增强生活的幸福感,从而间接提升身体的抗病能力。

控制情绪波动,促进气血和畅

情绪波动过大,无论是过度的喜悦、悲伤还是愤怒,都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身体机能失调。《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便是对情绪管理的最好诠释。中老年人应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中的得失,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

可以通过书法、园艺等活动,来培养内心的宁静与专注,减少外界干扰对情绪的影响。

4不忘”则是提醒中老年人不要忘记保暖、不忘喝水、不忘通风、不忘休息。

不忘保暖,守护身体的温暖防线

保暖,是冬至养生不可或缺的基石。在这个寒风凛冽的季节,中老年人尤其需要注重头部、颈部和脚部的保暖。头部乃“诸阳之会”,易受风寒侵袭,一顶温暖的帽子,便是最好的防护;颈部连接着头与躯干,是气血流通的关键,围上一条柔软的围巾,既能抵御寒风,又能增添几分时尚;脚部远离心脏,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一双保暖的袜子,加上一双合脚的棉鞋,能让全身都感到温暖如春。王大爷就是一位深谙保暖之道的老人,去年冬至,他因未注意脚部保暖,不慎感冒,今年他早早备好了保暖装备,整个冬天都过得舒适安康。

不忘喝水,维持生命的源泉

喝水,看似简单,实则关乎体内水分平衡与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对口渴的敏感度降低,更容易出现脱水现象。因此,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至关重要。但切记,饮水应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李奶奶喜欢在床头放一杯温水,每晚睡前和清晨醒来都会小酌一口,既补充了夜间流失的水分,又开启了新一天的健康生活。

不忘通风,呼吸自然的馈赠

通风换气,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冬季,门窗紧闭,室内细菌易滋生。但通风时也要注意方法,避免冷风直吹,以免着凉。张伯伯每天早晚都会开窗通风半小时,同时穿上保暖衣物,既保证了空气流通,又避免了寒风侵袭。

不忘休息,滋养身心的港湾

休息,是身体恢复体力、养精蓄锐的重要途径。中老年人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赵阿姨退休后,坚持每天午睡一小时,晚上也保证至少7小时的睡眠,她常说:“睡得好,身体才好,心情也才好。”

每一个小小的提醒,都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健康的追求,让中老年人在寒冷的冬日里,也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享受健康、幸福的晚年时光。

正如古诗所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让我们在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以平和的心态、科学的方法,迎接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在这个过程中,中老年人不仅是在养护身体,更是在享受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愿每一位中老年朋友都能在这个冬至时节,收获健康,享受幸福。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