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最易诱发糖尿病的几种行为,老年人务必少做,早知道早预防
发布时间:2024-12-12 08:02 浏览量:2
糖尿病,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中老年人,糖尿病就像一个悄无声息的“隐形杀手”,一步步蚕食我们的健康。它会引发视力下降、肾功能受损、心脏病等多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截肢或失明。
说实话,作为一名医生,我见过太多因为糖尿病而痛苦的患者。他们中有的人后悔不已,感叹自己早些年为什么没有多注意生活习惯。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忽视。
今天,就让我用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知识,和大家聊聊最易诱发糖尿病的几种行为,希望大家能吸取教训,少走弯路。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特征是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简单来说,就是身体不能正常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导致血糖“泛滥成灾”。这背后可能涉及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问题。
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攀升,尤其是在中国,患病人数已超过1.4亿,成为全球第一。而最让人担忧的是,糖尿病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等到发现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
有些人会觉得糖尿病是“老年病”,其实不然。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正在逐渐年轻化,尤其是二型糖尿病,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也中招。归根结底,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密不可分。以下这些行为,尤其是老年人,务必要少做!
第一,长期过量摄入甜食和碳水化合物。
很多中老年人喜欢吃甜食,比如蛋糕、饼干、糖果,还有一些主食,比如米饭、面条、馒头,也属于高碳水食物。吃这些食物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长期如此,胰岛功能会被拖垮,诱发糖尿病。
我有一位60岁的患者张阿姨,平时酷爱吃甜点,尤其是红豆糕、蜜枣馒头之类的甜口主食。她总觉得吃点甜的能让自己心情好,但她忽略了自己体重超标,家族中还有糖尿病史。等到她因为口干舌燥来医院检查时,血糖值已经高得吓人了。
第二,缺乏运动,久坐不动。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变得悠闲,但也容易变得懒散。很多人饭后习惯坐着看电视或玩手机,几乎不运动。长期久坐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从而增加糖尿病风险。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70岁的陈大爷,平时很少出门,觉得运动麻烦,还容易累。结果几年下来,他的血糖逐渐升高,最终被确诊为糖尿病。
第三,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
很多人以为熬夜是年轻人的“专利”,但不少中老年人也有熬夜的习惯,比如打麻将、看电视剧、刷手机。长期熬夜会干扰身体代谢,导致内分泌紊乱,进而影响血糖调节。
我记得有一次接诊了一位55岁的刘叔叔,他每晚都要熬到凌晨两三点,睡眠严重不足,血糖波动很大。后来我告诉他,熬夜伤害身体,还可能诱发糖尿病,他才幡然醒悟。
第四,长期情绪波动,压力过大。
不要以为老年人退休了就没有压力。子女的工作、家庭问题、经济压力等等,都可能让老年人陷入焦虑或抑郁。情绪波动会引起体内应激反应,导致血糖升高。
我有一位患者王阿姨,她因为儿子婚姻问题,经常生闷气,血糖控制得非常差,最终发展成了糖尿病。
第五,忽视体重管理,肥胖问题严重。
肥胖是二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尤其是腹型肥胖,也就是肚子上堆满脂肪的“苹果型身材”。肥胖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导致血糖代谢异常。
我一位老患者李大爷,体重超标40斤,平时特别喜欢吃肥肉和油炸食品。后来因为糖尿病住院,才意识到自己的饮食习惯有多可怕。
第六,饮食过于油腻,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
老年人常常喜欢吃一些煎炸、红烧、腌制的食物,觉得香、够味。但这些食物往往高脂、高盐,长期食用会影响心血管健康,还会导致胰岛功能受损。
我有一位患者,张大爷,特别喜欢吃红烧肉,每顿饭都少不了肥肉。结果血脂高、血糖高,成了“三高”患者。
第七,忽视定期体检,不重视血糖监测。
很多老年人觉得身体没什么大毛病,就懒得做体检,甚至对医生的建议不以为然。殊不知,糖尿病的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等到身体发出警告时,往往已经晚了。
我曾接诊过一位糖尿病患者,她在确诊前从未测过血糖,直到出现视力模糊才来就医,结果已经发展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这些诱发糖尿病的行为并不是无法避免。只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大大降低患病风险。以下是一些科学建议,帮助大家预防糖尿病。
第一,控制饮食,少吃高糖、高脂肪食物,选择低GI食物,比如全谷物、蔬菜、水果等。
第二,坚持适量运动,饭后散步、打太极拳、快走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三,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第四,学会管理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遇事不钻牛角尖。
第五,控制体重,尤其是避免腹型肥胖。
第六,每年定期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应重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
第七,远离烟酒,烟草和酒精都会影响血糖代谢,不利于糖尿病的预防。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健康的漠视。老年人作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更要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少做这些高风险行为,才能远离疾病困扰。希望我的分享能帮助大家提高健康意识,活得更轻松、更长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