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太极态的三阶段

发布时间:2024-12-13 07:34  浏览量:2

只要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在国内,无论是清晨傍晚,还是节假闲暇,在公园或幽静的地方都有众多的人在从事太极拳的练习,特别是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更是乐于练习。在国外,太极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他们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中国学习太极拳;或盛情相邀,由中国派出武术名家去传授太极拳技和技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科学的新进展,人类越来越重视自我建设。太极拳的修身自乐、健身调理的效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瞩目,许多科学工作者及有识之士纷纷向太极拳领域涌动。

太极拳为什么能使众多人从体弱多病中解脱出来,恢复健康呢?又为什么使众多人着迷?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及研究结果是这样的:学练太极拳,只要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练到一定程度时,整套动作必然出现由必然的运动状态过渡到自由运动状态,身心修炼就能获得最佳效果,精神就能得到极大的满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太极态”。

进入“太极态”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学到手

进入太极态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太极拳套路。其套路由诸多错综复杂的动作有机协调地组合而成。运动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并非一味地摆臂举腿机械单调的重复运动,而是有严格要求。如欲进预退,欲进犹退,欲退犹进,有进有退,迈步轻灵,着地沉实,前后左右,斜前乜后,踏罡步斗,等等。其动作或高或低,或虚或实,周身协调,太极之动非常之动等等。总之不同于单纯追求最远、最强、最高,而是缓慢柔和地进行。

了解了太极拳的特点,对初学者首先是直观的。要动用自己的中枢神经影像,记忆领域,以致在大脑中建立初步印象。有了印象后,就要抬腿举臂地去模拟动作。开始可能不习惯,手脚不听使唤,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速度也慢不下来,重心移动不协调,总感到劲不顺。其实这没什么可奇怪的。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次接触太极拳,必然会给大脑带来崭新的运动思维,从而产生新的运动逻辑,使初学者一时间还不适应。

为了适应就必须全神贯注地习练,其思维高度集中,大脑运动影像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其势必导致大脑其他兴奋灶的抑制状态,此时此刻,你会忘记举手抬脚不协调,以及不好意思的羞涩感;你会忘记还有其它事情要做;其至连原有身体不适感都会忘记,一些病痛,一时间也不觉得或减缓了、消失了,通过这个过程,使身体得到了锻炼,心理得到调整,精神得到了慰抚,对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是个调理过程。

有许多运动项目,由于运动激烈,必跳加快,负荷量不断增加,以致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而太极拳则不然,随着太极拳的不断进行,运动量不断增加,心跳会适应性的加快,血流量相应增加,促进了血液循环,改善了内环境原有状况。不过血液循环的加快,不是激烈的涤荡,而是一般人都能在轻松学习的环境下所承受得了的负荷。

从神经学上看,太极拳的进进退退,欲进先退,欲退先进诸动作,运行及其表现都是由神经支配肌肉的协同以及对抗肌的协调相配合来完成。肌肉伸缩性牵拉使肌梭活动,从而使支配梭外肌的运动神经元兴奋,肌肉的传入纤维将冲动传到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和支配每个肌梭的神经元,后者又反过来进一步兴奋肌梭。

对肌梭的刺激,是牵拉程度和速度的决定因素。那么在练习太极拳时动作缓慢柔和如行云流水,偶有发力如激浪飞花毫不唐突,这种柔和适度的肌肉牵拉力是任何人能承受得起的,在肌肉牵拉和向心收缩之间延搁的时间,徐徐柔和肌梭效应,既不强烈又不消失,支配每个肌梭的神经元获得了最佳状态。太极拳动作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兴奋处于适中,腱器刺激对主动肌收缩力量的抑制效应乃处适中,可以通过控制肌梭活动来消除肌肉不良收缩状态,通过太极拳练习,可以抑制慢性疾病灶的兴奋,又可延长其兴奋时间,从而使病情好转。

太极拳的慢性肌肉牵拉减少了肌梭的活动,并降低了支配肌肉的骨骼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活动,结果使血流量增加,肌肉处于低强度兴奋,对抗肌处于良好的放松状态,诱发交互抑制反射,进一步使对抗肌放松,慢性病在运动过程中得到调理,得到疗养,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就孕于其中。

从意识方面来看,当思维被新颖的太极拳所吸引时,全神贯注地从事太极的影像刻画上,日常活动的支配机构获得了良好养息环境,无疑会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学习太极拳动作,就是抑制先天性反射。有些动作难以掌握所需的时间,这是因为其动作受到某些反射的抑制作用而产生的影响。

上述各点可以看出:初学阶段的学习过程,就是心身同时得到了锻炼、调理、调节的过程,医疗作用也就开始了。

二、艺上身

在第一阶段“学到手”的基础上,记住了套路,可独立比划下来。第二步就要反复强化,使套路由生疏到熟练,由熟练到流畅,由流畅向着自由过渡。这叫“艺上身”——动作精雕细刻阶段。

这个阶段使动作更加规范,动作之间的衔接更加严谨,这是迈向自由的阶段。一切都从一练再练开始,同时还要用脑子去想,先辈们称之为“悟性”。有道是“只练不想傻把式,光说不练是嘴把式,又想又练才是真把式”。

干什么都要用脑子去想,练太极拳当然也不例外。也要有“悟性”。“悟性”,就是用脑去想动作,去想其中内涵、内在联系、关节上的“磨合”、前后的衔接。只要练了后“悟”,“悟”了再练,认真领会、仔细体察,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千百遍地练习,就会从量变到质变,出现飞跃。

艺上身,是“练”与“悟”相结合的必然产物。要不断地求索,从中领略并提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新的认识高度去加强动力定型,使肌肉得到锻炼,力量不断得到增加,关节韧带的活动幅度增大并更富有弹性;心血管系统也得到了良好的锻炼,整个机体的营养功能得到了改善,新陈代谢更加旺盛;运动性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之间更加协调、更加密切地配合,人体象一部十分精密的仪器,有条不紊地按正常程序运转着。

这一切都是中枢神经协调调节的结果,正如平时说的“人练拳,拳练人”,练习太极拳使人的身心同步地得到良好收益。

艺上身,就是武艺不知不觉、不声不响地闯进了你的身体里,并慢慢滋长着。反复抑制先天性的反射,必须有意识地抑制一系列反射性反应,要使与这些反射性反应相对抗的肌肉收缩。随着学练太极拳的过程逐步深入。无数次地复习、改进、强化,形成了反射性突触性抑制,这时不必有意识地练对抗肌肉收缩了,而是由必然达到自由的过程。

三、化为己

在第二阶段“艺上身”的基础上,再持续不懈地精心磨练,刻苦提高,必然会出现新的飞跃——进入“太极状态”,简称“太极状”,即为出神入化的阶段。

一旦跨入“太极态”,身心进入了崭新境地。肢体在不停地运动着,周身上下协调配合得体,严格地按套路结构,顺序自然地进行着,太极拳练到这个程度时,就达到因收就屈,因伸就展,虚虚实实,任其自然;意境似空如虚,散散漫漫,如在无垠的草原上信步;如置苍穹翱翔蓝天,闲看雨云来去,放逸其心,有所为又无所为;如沐浴和煦春风,又如置身于舒适的暖流之中,任凭其温抚、冲刷、净化。人的整个机体达到了上虚下实,与大自然保持着微妙统一。达到心神相通,仪容安祥,飘洒自得,如痴如醉,如梦如幻,自我舒松的自由佳境。“七情六欲”,荡然不存,“五劳七伤”,抛之九霄云外,坦荡的躯体,在不停地按“程序”运动着,此时此刻,是体疗,是颐养,是恢复,是修补,是享受。

为什么达到“太极态”,似乎不用想动作,又能按顺序流畅地完成套路?从生理观点来看,这是由于大脑皮质对动作的定型,有意识地控制逐渐减弱。以致到了最弱的程度,似乎感觉不到在有意识地支配;在感受器与效应器之间,建立起传导通路,仅需大脑皮质发出一个有意识的刺激,就会发动一连串地反应来完成整个套路,很好地改变了大脑的皮质,以及外周神经系统和皮质下中枢生理机制对运动的调节,其调节活动,主要反馈信息由本体感受器提供。

这是经过长期锻炼获得的一种功能。其实质是大脑皮质随意地连续保持这一注意,引起的兴奋中心所需最低兴奋程度。在这太极态中,外界的影响和其他杂念在大脑皮质层引起的兴奋中心,始终低于这一兴奋中心的兴奋程度,从而使内外各种干拢在动力定型程序演练中得到排除。

在进入太极态后,外界的影响和其它杂念,在大脑皮层引起的兴奋越来越少,这些兴奋中心的兴奋程度起来越低,经过这干万遍锤炼的动力定型在大脑皮层上引起的兴奋中心所需要兴奋程度也越来越低。日常我们习练太极拳就是锻炼延长这种大脑皮层在松静情况下,对某一单调目标连续注意的时间及其降低大脑皮质上引起的兴奋中心所需要兴奋程度。

进入太极态,对心身健康效果极佳,对精神的娱悦极好,对医病防病及机体修补都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有着极好的作用和效果。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