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以后十五天,提醒中老年注意:1人不见,2物不碰,3事不做

发布时间:2024-12-24 06:30  浏览量:4

谚语云:“冬至芝麻谷雨豆”。

冬至时节,气温虽然寒冷,但此时的土壤条件、光照时长以及前期积累的温度基础,对于芝麻的播种准备有着特殊意义。冬至后,土壤开始慢慢 “苏醒”,经过寒冬的冻融交替,土质变得疏松,透气性良好,这有利于芝麻种子扎根。并且随着冬至后白昼逐渐增长,光照时间增多,能为芝麻早期的出苗和幼苗初期生长提供一定能量,让芝麻赢在 “起跑线” 上,为后续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奠定基础。而谷雨时节,气温大幅回升,雨水充沛,土壤墒情极佳,此时的温湿度条件完美契合大豆的出苗与早期快速发育需求,能促使大豆迅速破土而出,开启旺盛生长阶段,直至收获饱满豆荚。这句谚语精准地指导着农民依据不同节气的特点,合理安排芝麻和大豆的种植时机,以保障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冬至向来是养生保健的关键节点,古人对其极为重视。

这一天过后,阳气渐生,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开始转换,人体也需顺应天时,调整自身状态。

而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身体机能相较于年轻人有所下降,更需在冬至后的十五天里,多加留意日常细节,方可安然过冬。

民间亦有俗语云:“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冬至后的这段时间,气温持续走低,寒冷的天气对中老年的健康考验不小。

此时,了解一些养生宜忌,尤为重要。简而言之,便是要做到 “1 人不见,2 物不碰,3 事不做”,且听我一一道来。

“1 人不见”,这里指的是远离负面情绪爆棚之人。

在人际交往的广阔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情绪的接受者与传递者,而情绪,这一无形的力量,其“传染性”不容小觑。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他们历经岁月风霜,心绪往往更加细腻敏感,如同秋日里轻摇的树叶,易受外界风动的影响。

若常伴消极悲观、牢骚满腹之人左右,其积极乐观的心境便可能如烛火遇风,渐弱乃至熄灭,长此以往,不仅心灵的花园会布满阴霾,就连身体的健康也会亮起红灯。

据权威医学调查数据显示,情绪的“病毒”不仅侵蚀心灵,更悄然削弱着人体的防御长城——免疫系统。

长期沉浸于负面情绪之中,人体的免疫功能竟能下降20%至30%,这无疑为各类疾病打开了方便之门,尤其是对于体质本已逐渐衰退的中老年人,更是雪上加霜,增加了罹患心血管疾病、抑郁症乃至肿瘤等严重健康问题的风险。

正如古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所深刻揭示:“百病生于气也”,不良情绪犹如潜藏于体内的“病根”,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生命的根基。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远离负面情绪源的重要性,更要积极采取行动,为自己的身心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主动筛选朋友圈,多与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交往,让积极的情绪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帮助自己在遇到负面情绪时能够迅速调整,保持内心的平和。投身于个人爱好之中,无论是书画、园艺还是旅行,都能有效转移注意力,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关注身体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因长期负面情绪可能引发的身体问题。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减少外界负面信息的侵入,让家成为心灵的避风港。

“2 物不碰”。

2 物不碰是养生之道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尤其在人体机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的中老年阶段,更需格外注意。

其一,生冷食物莫沾——守护脾胃阳气之根本。

在寒冷的冬季,人体脾胃功能本就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此时若摄入生冷食物,无异于雪上加霜。

从医学角度看,生冷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胃液分泌,进而干扰食物的消化与吸收。长期如此,不仅会加重脾胃负担,还可能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寒冬时节,应尽量选择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粥品、炖菜等,既能暖身又易于脾胃运化。同时,避免直接从冰箱取出食物即食,应适当加热至适宜温度后再食用。

适量饮用姜茶、红枣茶等温性饮品,也能有效帮助提升脾胃阳气,促进体内寒气排出。

其二,烟酒需节制——远离健康隐患的明智之举。

吸烟伤肺,喝酒伤肝,这不仅是生活常识,更是医学界公认的健康杀手。对于中老年人而言,随着身体器官的自然老化,烟酒的危害性更加凸显。

研究指出,长期吸烟会显著增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乃至肺癌的风险,而过量饮酒则可能导致脂肪肝、肝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等一系列严重健康问题。因此,节制烟酒,甚至是完全戒除,是维护中老年健康的当务之急。

《老老恒言》中的“戒怒”“节饮”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阐述。

建议如下:对于吸烟者,可逐步减少每日吸烟量,直至最终戒烟;同时,利用散步、阅读等健康活动替代吸烟时的习惯动作,减轻心理依赖。对于饮酒者,应严格控制每次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为宜;尽量选择低度酒,避免空腹饮酒,饮酒前后可适量饮用温水或牛奶,以保护胃黏膜,减轻酒精对身体的伤害。

“3 事不做”。

一为不熬夜,守护心脉之源

冬至之后,中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逐渐衰退,睡眠质量往往不如年轻时,夜晚成为他们恢复体力的宝贵时段。

熬夜不仅剥夺了这份自然的休憩,还会导致体内生物钟紊乱,影响激素分泌,特别是降低褪黑素的产生,这是一种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的激素。

研究指出,长期熬夜的中老年人,其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比保持规律作息的人高出30%至40%,这主要是因为熬夜加剧了心脏负担,促进了血压升高和炎症反应,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建议

每晚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早晨定时起床,帮助调整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使用舒适的床上用品,减少噪音和光线干扰。睡前进行深呼吸、冥想或热水泡脚,有助于缓解一天的紧张情绪,更快进入梦乡。

二是不要剧烈运动,顺应气血之流

冬季寒冷,人体为了保持体温,气血运行相对缓慢,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此时若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不仅容易打乱气血的平和状态,还可能因大量出汗而毛孔张开,使寒邪乘虚而入,导致感冒、关节疼痛乃至更严重的风寒痹症。

古人提倡的“导引之术”,如八段锦、太极拳等,正是冬日锻炼的佳选。这些运动强度适中,动作缓慢而连贯,能够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同时微微出汗,既能排毒又不易受寒。

建议

最好在阳光充足的上午或下午进行户外活动,选择避风的地方,穿着保暖且透气的运动服装。开始时可选择动作较为简单的八段锦或太极拳基础招式,逐渐增加难度和时间,避免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练习。运动前后做好充分的热身和拉伸,预防肌肉拉伤和关节损伤。

三是莫要盲目进补,平衡阴阳之道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这句谚语强调了冬季进补的重要性。然而,进补并非盲目跟风,而是要根据个人体质差异,科学选择补品。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有的人偏阳虚,有的人则阴虚火旺,若不加区分地大量食用人参、鹿茸等大补之物,很可能会打破体内阴阳平衡,导致上火、流鼻血、消化不良等症状。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遵循医嘱,或咨询专业的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再选用相应的食材和药材进行调养。

建议

食疗为先:根据体质,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加入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气虚者可多吃黄芪炖鸡,血虚者宜食红枣桂圆汤,阳虚者可适量食用羊肉汤,阴虚者则可选择百合银耳羹。药膳结合:在医师指导下,可适当服用一些药膳,如人参鸡汤(适合气虚)、枸杞地黄丸(适合肾阴虚)等,但需注意剂量和服用周期,避免过犹不及。

总而言之,中老年朋友们在冬至后的十五天里,遵循这些宜忌,顺应天时,养护身心,定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春的到来,享受冬日里的温馨与安康。

不知道这些建议是否对您有所帮助,若您还有更多养生方面的疑惑,不妨多向专业人士咨询,祝您健康长寿!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