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而不壮”更易摧残健康,需警惕老年群体的肌少症性肥胖

发布时间:2024-12-29 20:12  浏览量:4

从字面上看,胖和壮有着相近的意思,但胖而不壮,则属于典型的“肌少症性肥胖”,其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危害堪称巨大。“老年人群本身就会出现肌肉量下降的问题,此时叠加肥胖,肌肉量占比就更少。自此,老年人会在运动量减少-肥胖-肌肉量更少的恶性循环中不断反复,进而严重影响内分泌代谢和心脑血管系统,直至危及生命。”

12月27-28日,广东省医学会第五次肥胖代谢外科学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大会主席、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存川教授告诉南都记者,在全球范围内的60岁以上人群中,每一百人就有11人罹患肌少症性肥胖,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则递增至23%。“老年群体的肌少症性肥胖问题,值得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警惕。”

79岁老太太BMI接近40

胖而不壮严重危及老年健康

今年79岁的李奶奶就是一名非常典型的肌少症性肥胖患者,其腰臀围远远超过了身高不说,BMI指数更是接近了40的危险数值。然而,在其庞大的体重中,肌肉含量却远低于30%的正常最低肌肉量阈值。胖,又缺乏肌肉,使得李奶奶不愿意运动,而缺乏运动消耗又反过来加剧了其肥胖程度。内分泌代谢病和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不断威胁着老人的健康。直到老人走进了暨大附一院减重外科接受了王存川教授的减重手术,这一恶性循环才开始打破,并慢慢地向着健康的趋向发展。

王存川教授告诉南都记者,“肌少症性肥胖”,也就是肌少症和肥胖并存,脂肪量升高、骨骼肌质量降低及骨骼肌功能低下并存。由于老人身体脂肪含量和内脏脂肪面积增加、骨骼肌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下降,因此老人很容易出现肌少症性肥胖。一项分析显示,全球老人中肌少症性肥胖患病率为11%,75岁及以上的老人患肌少症性肥胖的比例高达23%。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逐渐步入中等老龄化的我国,老龄人群的肌少症性肥胖问题同样值得警惕。与单独发生的肥胖或单纯发生的肌少症相比,肌少症性肥胖引起代谢疾病和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且同时增加了失能和全因死亡风险。”衰老、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胰岛素抵抗、炎症、氧化应激和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度,以及一些内分泌因素等,均容易引起肌少症性肥胖。

王存川教授表示,一般而言,减重手术更倾向于在18岁-65岁区间的重度肥胖患者中开展,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开展手术的减重效果也更加明显。但对于特别严重的肌少症性肥胖老年群体而言,如果在通过其他方式干预无效,而肥胖和肌肉减少又严重危及生命健康时,手术减重也是一个重要选择。“虽然减重效果下降了,但毕竟是在一步步地实现减重。此时再结合科学的饮食、营养、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手段,这一类老年患者的健康风险能够得到有效遏制。”

重药物仍在不断进步

但断药后反弹问题值得关注

随着我国超重、肥胖患者数量的增加,如何科学、经济、有效地控制体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在前不久,我国批准上市了一款以针对特定靶点产生抑制食欲和减少胃肠蠕动为目标的减肥药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国际的不少知名生物医药企业还在陆续开发双靶点、三靶点减肥药物,并在取得了不俗的临床数据后有望陆续上市应用。

内科药物的发展和进步,一度被认为是改变减重领域游戏规则的重要手段。但现实中,肥胖的复杂性决定了内科药物还不能真正实现“治愈”肥胖,而只能是“管理”肥胖。

王存川教授表示,内科药物治疗在肥胖管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比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停药后体重反弹是常见问题,此外,药物副作用也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关心的问题。”

他进一步阐释说,肥胖的药物治疗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个体差异导致药物反应不一,需要个性化治疗方案;其次,长期使用的依赖性和体重反弹问题依然存在;最后,药物副作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陈笑梅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