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足跟痛,看中医如何治?
发布时间:2025-01-10 19:12 浏览量:2
中老年足跟痛,看中医如何治?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王彤
程先生80岁了,身体一直很硬朗,经常健走、锻炼,可是最近很少出门和老年朋友一起锻炼了,原来程先生得了足跟痛。刚开始,程先生早上一下床,就感觉右脚跟疼痛,但活动一会儿又不痛了。程先生没太当回事,可没好两天又发展到每逢走路右脚跟就痛,再后来,不走路也痛。到医院经过详细检查,从足跟表面看不出红肿,也没有畸形改变,拍了一个X线片子,发现右足跟部长了一个尖尖的“骨刺”,医生诊断程先生患了足跟痛。足跟痛在中老年人中发生率很高,仅次于腰腿痛,据医学统计,50岁以上中老年人患足跟痛疾病占25%,特别是形盛体衰者更易发生本病。据临床病因分析,约50%以上患者发病前均有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病史,或足跟长期负重史。
1 为什么足跟会长“骨刺”导致足跟痛呢?
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行性改变,二是慢性劳损。中老年人常有足跟部软组织萎缩和组织功能退化,使得局部保护能力降低,而且足跟部是承重较大的部位,久而久之容易发生慢性劳损,使得局部出现损伤性病变。走路时,足跟踩着硬物或足跟部着地过猛等都可导致足跟部的组织损伤,引起疼痛。久立或行走过多,长期负荷过重或韧带松弛会使跟骨的受力点发生变化,在受力点周围发生新的损伤和产生无菌性炎症时出现疼痛。骨质增生使跟骨骨刺形成时,反复挤压和刺激可造成局部炎症反应,一般足部侧位X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但是我们要注意,通常足跟部的软组织劳损和骨刺的形成并不一定就会引起足跟痛发生。许多时候是在劳累、寒冷、潮湿、久站、久行、奔跑、身体超重、走不平的路、穿不合适鞋等诱因作用下,肌腱韧带发生慢性反复损伤而产生无菌性炎症,出现渗出、水肿、粘连或滑囊形成,局部压力增加,才会引起疼痛、跛行。像程老先生就是由于足跟部骨质增生,行走、运动过度造成局部软组织发炎,才出现了足跟痛。
中医学对足跟痛早有研究,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瘀、风寒湿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足跟部为肝肾经脉结聚之处,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2 足跟痛的特点和临床表现有哪些?
足跟痛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有明显的压痛点,步履困难,早晨起床落地的第一二步最痛,走几步后便可以逐渐缓解,一般不红不肿。足跟痛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证实确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点集中;另一种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没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续疼痛,双腿有沉重的乏力感。两种足跟痛互相之间没有什么连带关系。本病X线摄片可帮助诊断,摄片可见跟骨结节前缘明显骨质增生,呈尖状凸出。但部分病人足跟痛X线摄片未见明显骨刺,部分病人有骨刺而无明显症状。
3 引起足跟痛的常见疾病有哪些?
足跟痛不是单独一个疾病,它是指足跟部疾病所引起的一种症状,由跟骨本身及其周围软组织疾病所产生。医学上把足跟部承重时疼痛,称跟痛症。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足跟痛,实际医学上叫做跟痛症,它是以足跟周围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的总称。造成跟痛症的常见疾病主要有:
(1)跟腱周围炎;
(2)跟骨骨质增生(骨刺);
(3)跟骨骨膜炎;
(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
(5)跟骨骨折;
(6)跟骨周围滑囊炎;
(7)跟骨高压症;
(8)跖筋膜炎;
(9)跟骨结核、肿瘤等。
4 如何预防足跟痛?
足跟痛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影响人们的行动和生活质量,提醒中老年朋友及早作好防护,远离足跟痛。
1时刻注意不让足跟受到外力侵害,不让足跟过度疲劳。
每天站立和行走的时间不要太长,防止足底韧带长时间承受过大的力量。如果发现脚跟疼痛,就应该及时调整充分休息。
2宜穿宽松柔软、轻便舒适合脚的鞋。
买鞋时挑选质量合格的鞋,鞋底厚些、不能太软,鞋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必要时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骨垫,将后跟垫高,使脚掌受力点前移,减少足跟韧带的拉力,减轻摩擦,以保护足跟。
3注意足部保暖,防止风寒、潮湿的侵袭。
天气转冷时,每晚热水泡泡脚,热水浴足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它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反应。
4控制体重。
体重也和足跟疼痛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较胖的人更容易患足跟痛。因此应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为了预防包括足跟痛在内的各种疾病,应尽量保持不超重、不肥胖。
5 得了足跟痛如何治疗?
1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
俗称跺脚,以脚后跟着地,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每天一到两次,每次200下,能很好地缓解足跟疼痛。
2点穴按摩。
用拇指或按摩棒反复用力按压足跟疼痛部位,也可以用拳或者橡皮按摩锤叩击足跟,以局部发热、胀痛为度,一天一到两次,效果明显。
3中药泡脚。
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延胡索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用法:将上述中药加冷水3000毫升,浸泡2小时,煮沸20分钟,倒入盆内,加芒硝、食醋搅匀。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不烫时浸洗患足。水温下降时可再加热,每次熏洗时间不少于半小时,早晚各1次。1剂药可用一到两天。
4长圆针疗法。
对于顽固的、上述方法无效的患者,可以采用中医传统长圆针解结疗法,松解足跟局部粘连、减轻压力,促进炎症吸收,往往一到两次即可治愈,安全、便捷、快速且痛苦小。
足跟痛虽是中老年常见病,但通过科学预防,正确治疗,都可以痊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王彤
本文编辑:秀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