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种睡觉方式,小心“一觉不醒”!提醒:中老年人更要格外注意

发布时间:2025-01-10 22:22  浏览量:2

李大爷一位把 “早睡早起身体好” 奉为圭臬的养生达人,每天都坚持早睡早起,一直觉得自己比同龄人更健康。可最近他在网上刷到 “睡得早,死得早” 的说法,瞬间就慌了神。这两个观点简直是针锋相对,到底哪个才是真的?我们一直以来信奉的早睡早起,难道真的错了?别急,今天就带大家深入剖析,揭开睡眠背后的真相。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早睡对身体好那是板上钉钉的事,中医也提倡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但最近网络上一则 “睡得越早,死得越早” 的讨论,让大家都犯起了嘀咕。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项发表在《睡眠医学》期刊的研究。

这项研究涉及全球 21 个国家的 11.2 万余名受试者,经过长达 9.2 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早睡(晚上 10 点前)与增加死亡风险存在关联。早睡者相比正常睡眠时间(晚上 10 点至 12 点)的人群,死亡或发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了 29%。即便调整相关因素后,这一风险值虽有所下降,但仍表明早睡可能存在一定健康风险。

这一结论一出,大家都震惊了,难道熬夜反倒成了好事?当然不是!首先,这只是一项流行病学调研,只能说明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并不能证明事件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其次,该研究数据虽然涉及多个国家,但早睡组中不发达国家人口比例高达 92.6%。要知道,不发达国家在经济和医疗方面都相对落后,这很可能才是导致早睡者寿命短的原因。所以,仅凭 “早睡组死亡风险大于晚睡组” 就得出 “早睡危害大于晚睡” 的结论,既不科学也片面,缺乏足够的参考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有人疑惑,既然早睡早起益处多多,为啥还有说法称早睡早起的老人更易患心梗?这就得从冬季清晨的心梗高发情况说起。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冬季清晨气温低,老人晨练或外出时,容易导致血压波动、血管收缩,对于心血管病患者而言,稍有不慎就会加大心脏负担,不利于心梗预防。

那到底早睡早起好,还是晚睡晚起好呢?其实,只要睡眠时间规律且充足,白天身体不觉得疲倦,工作学习能力不受影响,无论是哪种睡眠模式都是可行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极端的早睡早起或晚睡晚起,可能与疾病有关。比如,如果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学习能力,可能意味着存在昼夜节律睡眠障碍,应及时就医。青少年易出现睡眠 - 觉醒时相延迟,而老年人则常出现睡眠 - 觉醒时相提前现象。

至于最佳入睡时间,研究发现晚上 22 点至 23 点入睡对心脏最健康,超过 23 点心血管疾病风险会增加,零点后对心脏的危害最大。世卫组织建议成人每天保证 7 - 9 小时睡眠,老年人因生理机能逐步退化,所需睡眠时间会更多一些。一般 50 - 70 岁需 7 - 8 小时睡眠,70 - 80 岁需 7 - 9 小时睡眠,80 岁以上需 9 - 10 小时睡眠。但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节奏、习惯和工作学习性质不同,很难完全按照这个标准来,所以这只是个建议,大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靠近这个建议值即可。

睡个好觉能让身体充分休息,缓解疲劳、恢复体力。但 “睡不好,百病生”,错误的睡觉方式可能给身体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饱腹后睡觉,会让肠胃被迫加紧消化,不断刺激大脑,导致难以入睡。建议睡前 1 - 2 小时不要进食,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七分饱为宜,饭后适度散步促进消化。

睡前小酌并不能促进睡眠,反而会让人停留在浅睡区,醒来后更觉疲劳。对于有呼吸系统疾病或会打呼的人,睡前小酌还可能引发呼吸不畅甚至窒息危险。

开夜灯睡觉,会影响人的神经、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过强光线还可能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痴呆和肥胖等疾病。

趴着睡觉会压迫胸腔,减少肺活量,引发呼吸不畅,增加心肺负担,还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麻木,长时间趴着甚至会造成面部水肿。

生着气睡觉,负面情绪会使大脑神经紧张,无法正常休息,降低睡眠质量,出现入睡困难、早醒或做噩梦等情况,还会干扰内分泌,导致激素失衡和内分泌失调。

关于睡眠的这些争议和知识,让我们明白,不能简单地判定早睡早起或晚睡晚起就是绝对的好或坏。所谓的好睡眠,关键在于规律和睡得好,以第二天精神良好、工作学习不受影响为判断标准。尤其是老年人,保证充足睡眠很有必要,但冬季早晨寒冷,要尽量避免过早晨练,防止发生心血管意外。希望大家都能重视睡眠,找到适合自己的睡眠方式,拥有健康的身体。对于睡眠问题,你还有哪些疑问或经验?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标签: 睡觉 晚睡 早睡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