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元的选择:通联支付提升外国人在华支付体验

发布时间:2025-01-13 21:26  浏览量:1

不管是对数字化时代适应不佳的老年人,还是更习惯于刷卡或 NFC 支付的外国人,他们心中的便捷、好用,应该是更契合他们习惯的产品或方式。

——馨金融

洪偌馨/文

2024 年 12 月 22 日,来自挪威的Kris 与他的家人一起走出了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买电话卡、排队打车、入住酒店……一气呵成。

「一切都可以在手机上解决」,这个曾经让他惊讶不已的操作,如今同样让他的家人感到新奇。

只是,相比两年前他第一次注册和绑卡的曲折经历,现在外国人在华的手机支付方式选择更多了,流程也更简单、顺滑了。

除了常见的那几个手机钱包,有些地方也可以直接用他更熟悉的 NFC 支付,甚至用相机扫一扫也能完成支付。

这是通联支付在今年6月首发的「手机相机付」产品,外籍游客只要打开手机相机扫一扫商家码牌,便可进入支付页面并选择自己偏好的支付方式,无论是支付宝、微信、云闪付,还是Apple Pay,都能一扫即付。

事实上,「手机相机付」的推出只是这一年中国「提升支付便利性」浪潮下的一个缩影。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动了经济的繁荣,也在无形间拉大了「数字鸿沟」。移动支付在带给大多数人便利生活的同时,也让一部分人体验到了「寸步难行」的窘迫。典型如,老年人、外国人就成为了移动支付时代的「弱势群体」

于是,过去这一年,在「提升支付便利性」的目标下,中国的移动支付再一次「卷」出了新高度,数据更说明了一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2024 年上半年,有超 500 万入境人员使用移动支付,同比增长 4 倍;交易 9000 多万笔,金额 140 多亿元,均同比增长 7 倍。

1 更多元的移动支付

作为全球移动支付普及率和渗透率最高的国家,国人早已「丢弃」钱包,习惯了仅靠手机便可行走天下的便利生活。

但对于像Kris 这样的外国来华人士,他们更习惯于银行卡或现金支付,因此一度体验并不友好。

因此,2024年3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后,包括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等支付产业链上的各方便开始积极推动解决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便利性问题。

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一年里,从基础设施的铺设完善、到支付产业的通力合作,再到移动支付的产品创新,可谓是火力全开。

以移动支付为例,按照原本的流程,外籍人士要使用国内的移动支付,要么需要开通境内的银行卡,要么就要完成外卡的绑卡和验证流程,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这些方式要么成功率低,要么体验不畅。

当Kris 第一次尝试「手机相机付」时,再一次被中国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感到震惊。几乎「零磨合」,打开相机就可以扫,然后弹出英文版的「收银台」,就可以选择他最熟悉的Apple Pay。

在著名的互联网产品圣经《Don’t Make Me Think》一书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观点就是「别让用户思考」,因为真正好的产品应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让用户能够本能地做出反应和决策。

不管是对数字化时代适应不佳的老年人,还是更习惯于刷卡或 NFC 支付的外国人,他们心中的便捷、好用,应该是更契合他们习惯的产品或方式。

或许,这也是在移动支付普及率和渗透率冠绝全球的中国,还需要「提升支付便利性」的原因所在。

没有一个产品或一种方式适用于所有人,我们需要更多元的选择。

2 把「复杂」留给自己

乔布斯曾总结苹果公司最擅长的事,「使复杂的应用程序变得更加简单,并且使它们在应用过程中拥有更强大的功能。」

这种把复杂留给自己,简单留给用户的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支付产品完美地诠释了这个理念。

每一笔手机支付的极致体验背后,是监管、银行、卡组织、支付机构等多方协作的结果。发起指令的那一瞬间,信息穿越了不同的系统终端和不同的处理中心,这不仅涉及技术创新,更是规则重构的过程。

从 2012 年「快捷支付」出现至今,基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中国的支付产品和体验仍在不断创新和优化。

就像前面提到的「手机相机付」产品,其背后的Visa「令牌技术」(Token Technology)也并非今天才有。(注:令牌技术,是指用一组特殊的、一次性使用的、只有Visa才能解锁的字符串,即令牌,来替代敏感数据,如账户信息等。)

事实上,不止「手机相机付」。2024 年,通联支付响应国家关于提升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性的号召,以改善境外卡受理环境为目标,在旅游消费、主要商业区和国际赛事等关键领域,参与构建及完善支付服务体系。

例如,与三亚科投集团合作打造的「海南放心付」产品;与西安银行合作为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等核心商圈、长安十二时辰等网红街区的商户开通外卡受理服务;在云南昆明、丽江等热门旅游城市升级受理设备等。

而之所以能够快速响应需求并落地执行,依托的是通联支付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是其作为六大卡组织会员及海外主流钱包聚合能力,也是其成立 16 年以来,不断坚持技术创新、始终紧跟市场需求的能力。

3 从支付到「支付+」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支付不仅是商业生活的基石,也是连接全球经济的重要纽带。

麦肯锡在「2024 全球支付报告」中提到,目前全球每年的支付规模已经高达 1.8 万亿美元,支付方式哪怕只是出现微小变化,可能都会重塑一家公司、甚至整个社会经济。就如同数字钱包和在线支付的出现促进了电商的繁荣。

而对于中国支付市场来说,随着监管要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支付机构早已从十年前的规模增长阶段过渡到了存量竞争阶段。

以支付为切入口,为更广泛的用户,尤其是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支付+」服务成为行业共识。

通联支付也在多年前便意识到市场需求和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例如,支付虽然是商业行为的基础设施,但业务模式同质化且收益来源单一,越来越难以从交易手续费中盈利。

但同时,通联支付也看到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例如,企业客户从单一服务需求向多元服务需求的转变,支付需求向科技需求转变等。于是,果断转型,从困局走向了变局。

如今,通联支付以支付为入口,以科技为燃料,构建起了一套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生态。从一家支付公司进化为了提供数字支付、数字营销、数字科技的「支付+」金融科技公司。

以「通商云」开放平台为例,通联支付以支付为基础,向 SaaS 服务商开放了丰富的支付、记账、营销等基础服务能力,同时联合 SaaS 服务商为行业客户提供智慧解决方案,通过支付业务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极大地延展了行业的业务链条。

再比如,随着近两年中国企业「出海」的热潮,通联支付也在第一时间推出了一系列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提供包括综合支付、出入境汇款、自动化会员体系、综合生态服务等服务。

截至 2024 年 12 月,中国存量的支付牌照数量为 177 张,累计注销支付牌照 94 张,支付行业的整合与出清仍在加速。

身处一个极度「内卷」的行业,持续的创新力不仅是超越对手的筹码,也是保持韧性成长、穿越周期的底牌。作为一家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联支付用了 16 年的时间证明了这一点。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