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危害大,规范诊治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5-01-24 10:25  浏览量:11

摘要:房颤危害的防治,关键在于规范诊治,导管消融是可以延缓房颤进展、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也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之一。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房颤患者多数在75岁以上,因此房颤是一个老年病。据估计,我国目前约有2000万房颤患者,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未来中国房颤患病总人数还将增加。

对房颤危害的认识,主要是近30年。早期比较关注的危害是并发卒中和体循环栓塞,其中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增加4至5倍,且年龄越大,合并疾病越多,卒中风险越高。近年来,随着房颤疾病危害科普的加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进入广大基层医疗机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明显升高,房颤卒中风险将逐渐得到控制。然而,对于房颤引起或加重心衰的风险,仍未得到充分重视。2015年开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团队在上海市松江区对社区房颤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经历66个月后,559名老年房颤患者中有200人死亡,其前三位死因分别是心衰(33.0%)、卒中(17.0%)和肿瘤(16.5%)。丹麦全国性人群队列研究也表明,房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衰,终身心衰并发症风险为40%,是卒中风险的两倍。因此,在我国当前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率已改善的条件下,心衰是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房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房颤危害的防治,关键在于规范诊治,其核心理念主要包括4个方面。

合并疾病和危险因素管理。房颤患者要控制好血压、血糖水平,管理好体重,纠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心衰的患者要规范应用心衰药物治疗等;同时要坚持合理运动,鼓励戒烟和限酒(建议每周酒精摄入量小于30克,相当于4度啤酒750毫升、15度黄酒200毫升或50度白酒60毫升)。

预防卒中和血栓栓塞。绝大部分的房颤患者均有抗凝治疗指征,应尽早启动抗凝治疗,并规范使用药物,不宜因担心有出血风险而随意停用抗凝药物或减少药物剂量;对确实有抗凝禁忌证的患者,且无法可纠正的出血危险因素,必要时可考虑左心耳封堵治疗以预防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

心室率和节律控制以减轻症状。从长期管理角度看,一般情况优先选择节律控制以维持正常窦性心律的患者获益更大,最主要的措施是导管消融,房颤诊断后应尽早行导管消融治疗,以降低发生并发症等不良结局的可能性;对不能耐受导管消融或预计消融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通过药物或联合起搏治疗控制心室率。

评估和动态随访。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可能会出现新的合并疾病或危险因素,卒中和血栓栓塞风险可能会升高,房颤症状和病情可能加重,肾功能等可能会发生增龄性的改变,所以非常有必要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包括验血、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心超等检查,评估房颤状态、合并症和危险因素情况、用药及治疗效果等。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导管消融在房颤诊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随着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其疗效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对于高龄的患者,房颤带来的危害可能是灾难性的。在刘少稳团队,接受导管消融的80岁以上房颤患者几乎每天都有,90岁以上的亦不少见,目前最高年龄患者已达100岁。对合并有心衰的患者,导管消融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可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延长并发心衰患者的寿命。对65岁以上或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衰、脑梗等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房颤诊断后应尽早行导管消融治疗,将房颤的危害“扼杀在摇篮里”,以尽可能避免卒中、心衰的发生。即使是多年的房颤甚至已合并严重心衰的患者,经过医生的仔细评估,如判定导管消融仍然是可行的、预期获益的,任何时间做导管消融都不晚,导管消融是可以延缓房颤进展、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