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独居,儿女却都在城里买别墅,村支书说:这老人帮了我20年!
发布时间:2025-01-25 18:09 浏览量:12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一说起老年人住养老院,大伙儿的第一反应准是不孝顺。可我们村有个张老太,三个儿女都在省城买了别墅,她却宁愿独自守着一间破旧的土房,这是为啥?
我是李大山,在村委会当了15年会计。说起张老太的事儿,还得从20年前说起。那时候我刚到村委会工作,是个不懂事的"愣头青"。
记得那是2004年的早春,天还没亮,我骑着自行车去村委会,远远看见张老太家的烟囱冒着炊烟。心想这么冷的天,老太太咋这么早就起来了?
路过她家门口,就听见几个娃娃的说笑声。透过院门的缝隙一瞅,只见几个小娃娃围着个泥灶台,张老太正忙着给他们盛粥。
"老六,多吃点,你妈说你这段时间长个子,得多补补。"张老太一边盛粥,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张奶奶,我要吃你腌的咸菜!"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奶声奶气地说。
"好嘞,给你夹一筷子。小闺女要多吃咸菜,长大了才能当俊俏媳妇儿。"张老太笑呵呵地应着。
这一幕让我愣住了。要知道,那会儿村里的留守儿童不少,可谁家也没见这样照顾。
后来打听才知道,这些都是村里打工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可老年人哪有那个精力,天不亮就得下地干活。
张老太就主动承担起了给这些孩子做早饭的活计。一开始只有3个,慢慢地越来越多,到现在天天来吃早饭的都有十几个娃娃。
"大山啊,你是会计,给俺算算,这些年张老太得花多少钱?"村支书老王有次问我。
我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光是米面油盐这些,一年下来少说也得七八千块。这还不算她买的文具、衣物。要知道,张老太家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就靠着每月几百块的养老金过日子。
可她从来不觉得苦。每次村里人劝她:"老姐姐,你也该歇歇了,这么些年的付出也够了。"她就笑着说:"我这把老骨头,不动弹就生锈啦!再说了,看着娃娃们一天天长大,我心里可美着呢!"
去年夏天,她的小女儿从省城回来,开着辆豪车,说是要接她去城里享清福。
"妈,您看看您住的这是啥条件?土墙都快塌了,连个抽水马桶都没有,多委屈啊!"小女儿一进门就嫌弃地说。
"我这老胳膊老腿的,用不着那些新鲜玩意儿。"张老太笑着摆摆手。
"您这是死脑筋!我们那小区环境多好,还有专门的老年活动室,您去了保准喜欢。"
张老太还是摇头:"城里是好,可我走了,这些孩子们咋办?"
"妈,您这是何必呢?别人家的孩子,您操这么多心干啥?"小女儿有些生气。
"你懂啥?"张老太难得地严肃起来,"这些孩子,都是咱村里的根!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为的不就是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吗?我要是不管他们,让这些根在咱们村里枯了,那可就是咱们整个村子的损失!"
小女儿气得直跺脚:"您这是啥理儿?现在谁还管这些?您自个儿过得舒坦才是正经事!"
张老太抿着嘴笑,慢悠悠地走到院子里的老柿子树下,指着树上挂着的几个木牌说:"你瞧瞧这些是啥?"
树上挂着十几个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张奶奶,我考上北大了!""张奶奶,我考上清华了!""张奶奶,我考上浙大了!"...
"这些都是咱们村的娃娃考上的大学。"张老太脸上满是自豪,"你知道不?前年那个考上北大的小李,就是天天来我这吃早饭的。他爸妈在广东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几回。要不是我天天看着他,他爷爷奶奶又忙着种地,哪能考这么好?"
小女儿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你看这个木牌,"张老太又指着一个有些褪色的木牌,"这是当年你哥哥给我刻的。那会儿你爸刚走,我一个人带着你们仨,多亏了村里人帮衬。现在我有这个能力,不就得还这个情吗?"
说起张老太的丈夫,那是个让全村人都竖大拇指的老实人。年轻时是村里的拖拉机手,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可惜在孩子们刚成家时就走了,连孙子都没等着抱。
那时候,张老太才50岁出头,村里人都劝她改嫁。可她说:"我家老张走得早,我得替他把孩子们拉扯大。"
就这样,张老太硬是咬着牙,织毛衣、做小工,把三个孩子都供到了大学毕业。等孩子们都在城里站稳脚跟了,她反倒安心地回了村。
"我这一辈子,就是个庄稼人。不图啥大富大贵,能看着娃娃们一个个有出息,我就知足了。"张老太常这么说。
去年冬天,张老太不小心摔了一跤。村里人都吓坏了,劝她去城里和儿女住。可她养好伤第一件事,就是把做早饭的时间往后推了半个小时。
"我这把老骨头,起早贪黑的确实有点吃不消了。娃娃们也大了,晚半个小时没事。"她笑呵呵地说。
昨天,村支书老王拿着一本厚厚的账本来找我。原来这些年,张老太一直在记账。每个孩子的名字、上学的情况、家庭的变化,都记得清清楚楚。
翻开泛黄的账本,密密麻麻写着367个名字。这些都是20年来在张老太家吃过早饭的孩子。有的已经当了老师,有的成了医生,还有的开了公司......
更让人感动的是,这些孩子都没忘了张老太。每个月都会给她寄零花钱,可她从来不用,而是继续资助新来的留守儿童。
"老姐姐,你这是何苦呢?"我忍不住问她。
"傻小子,"张老太笑着说,"我这一辈子,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没啥大本事,就会做点家常饭。能让这些娃娃吃饱肚子,安心念书,这就是我最大的福气。"
前几天,省里来人说要给张老太颁奖。可她连听都没听完,就摆手说:"我不要啥奖,你们要真想帮我,就多给咱村修几条水泥路,让娃娃们上学方便点。"
人们常说,城里的生活多好啊,有电梯、有暖气、有空调。可在我们这个小山村,有个80岁的老太太,守着一间土房,用她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幸福。
那么,你觉得张老太的选择对吗?在这个人人都往城里跑的年代,她固执地留在农村,是不是太"傻"了?
其实,在我看来,真正的幸福不在于住在哪里,不在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而在于能否让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光芒。就像张老太说的:"我这一辈子,能为村里的娃娃们做点事,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