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与死神赛跑:ECMO团队的春节12小时
发布时间:2025-02-01 12:00 浏览量:10
2025年1月28日晚,除夕夜,万家灯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ECMO(体外膜肺氧合)团队的值班室里,黄文祺副主任正和同事们一起吃着医院准备的年夜饭。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打破了短暂的温馨时刻。“秀山县人民医院一名老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循环呼吸难以维持,需要ECMO支持!”
黄文祺放下筷子,迅速拨通了团队其他成员的电话。15分钟后,ECMO团队5名成员全部集结完毕。他们熟练地检查设备:ECMO主机、离心泵、氧合器、管路系统、穿刺套件……每一件都关乎患者的生死。
救护车在夜色中疾驰。窗外,不时有烟花绽放,照亮了医护人员凝重的面庞。主治医生文柯力低头检查着药品,她想起去年春节也是在这样的紧急出诊中度过的。ECMO团队就是这样,时刻准备着与死神赛跑。
近400公里驰骋,到达秀山县人民医院时,夜已深沉。时针指向晚上11点,一场与生命极限的较量即将开始。71岁的老人因急性心肌梗死陷入严重循环衰竭,血压低得惊人——仅79/58mmHg。他的全身已呈现出令人心悸的青紫之色,仿佛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尽管医护人员已连续使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多种升血压药物,剂量已达极限,但生命的天平仍在无情地倾斜。就在这生死关头,黄文祺迅速而坚定地决定:启动VA-ECMO(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
接下来的每一个细微操作都宛如悬在生命悬崖边的艺术。穿刺、置管、连接管路、启动设备……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医者的智慧与勇气。凌晨2点,ECMO终于平稳运转,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牵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神经。患者的血压随着设备的运行渐渐攀升,原本青紫的肌肤慢慢浮现出生命的红润。
然而,危险犹如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划破希望的屏障。ECMO运行期间,出血、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如影随形。主治医生熊斌主动请缨留守观测,他目光如炬,专注于每一个抗凝指标的细微变化,随时调整设备参数。夜深人静,病房内ECMO主机发出低沉的嗡鸣声,仿佛在诉说着生命顽强的律动。
大年初一早上7点,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具备转运条件。ECMO团队审慎地决定将患者转至重医附二院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转运危重患者本就是高风险操作,更何况是带着ECMO设备近400公里的长途转运,救护车上,医护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异常数据。
上午11点,患者安全抵达重医附二院。此时,ECMO团队已经连续奋战12小时。黄文祺的眼睛里布满血丝,但他顾不上休息,立即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这样的故事,在重医附二院ECMO团队已是常态。作为重庆市ECMO救治中心,重医附二院ECMO团队承担着全市及周边地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过去一年,他们用专业与坚持,在52例ECMO支持治疗中创造了超过60%的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春节期间,ECMO团队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奔赴抢救一线。他们错过了与家人团圆的温馨时刻,错过了热闹的年夜饭,错过了喜庆的春晚,却为无数家庭守护着团圆的希望。
在重症医学科病房外,患者的家属红着眼眶对黄文祺说:“谢谢你们,让我的父亲有机会看到新年的太阳。”这句话,道出了ECMO团队坚守的意义。他们用专业和奉献,诠释着医者仁心;用坚守和担当,守护着生命之光。
夜幕再次降临,ECMO值班室的灯依然亮着。在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里,这群生命的守护者依然坚守岗位,随时准备奔赴下一个战场。黄文祺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就是医者的神圣使命,这,就是生命的无量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