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害怕脑萎缩?医生说实话:4种药,用的越早,效果或越好
发布时间:2025-02-03 11:49 浏览量:9
在岁月的长河里,衰老悄然而至,带来的不仅是外貌的变化,身体机能也在逐渐衰退。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除了关注常见的三高问题,脑萎缩也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脑萎缩,以及那些可能帮助我们对抗它的药物。
王大爷的 “糊涂事”
阳光明媚的午后,小区的花园里热闹非凡。王大爷像往常一样,坐在石凳上和老朋友们下棋。可这一次,王大爷的状态却不太对劲。他总是盯着棋盘发呆,轮到他走棋时,常常愣神许久,仿佛忘记了自己要做什么。一旁的老友们都察觉到了异样,关切地询问:“老王,你咋回事啊?今天这棋下得可不像你的水平。” 王大爷尴尬地笑了笑,说:“最近也不知道咋了,这脑子老是犯迷糊,记性差得很。”
这还只是个开始。回到家后,王大爷的 “糊涂事” 一桩接一桩。有一次,他想烧水泡茶,水烧开了却忘记关火,直到厨房传来刺鼻的焦味,他才猛地回过神来。还有一回,他出门散步,走着走着竟忘记了回家的路,在小区里绕了好几圈,急得满头大汗。王大爷的子女们发现父亲的这些异常后,心里充满了担忧,决定带他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
揭开脑萎缩的神秘面纱
在医院里,经过一系列复杂而细致的检查,医生严肃地告诉王大爷和他的家人,王大爷患上了脑萎缩。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让大家一时难以接受。那么,脑萎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简单来讲,脑萎缩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体积缩小,是一种在影像学和解剖学上能明显观察到的变化。从萎缩范围来看,它可以分为局限性脑萎缩和弥漫性脑萎缩。弥漫性脑萎缩涉及的大脑范围更广,大脑皮层、脑干、小脑都有可能受到影响,而且其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局限性脑萎缩。
大脑就像我们身体的 “司令部”,各个部位都有着明确而精细的分工。一旦脑萎缩发生,由于大脑不同部位的功能受到影响,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
记忆的 “橡皮擦”:健忘
脑萎缩初期,症状往往比较隐匿,最常见的就是记忆力减退。就像王大爷一开始,只是在一些日常小事上表现出健忘,比如忘记下棋的思路、泡茶的步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健忘会愈发严重。曾经熟悉的事情,几天前甚至几小时前发生的事,都可能从记忆中消失。有位患者,早上刚吃过早餐,转身就问家人自己吃了什么,这种情况让家人十分揪心。
沟通与认知的 “绊脚石”: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行为异常
大脑皮层是一个由成千上万个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的复杂组织,其中包含视觉神经中枢、听觉神经中枢、语言中枢等。当大脑皮层这些关键部位出现萎缩,神经功能受到影响,认知和语言障碍便接踵而至。有些患者会突然变得无法理解简单的话语,或者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行为方面,更是让人难以捉摸。有的患者会热衷于捡一些被别人丢弃的无用物品,堆放在家里;还有的患者会不自觉地拿走别人的东西,却浑然不知自己的行为不妥。
情绪的 “过山车”:情绪变化
由于认知和语言出现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原本性格温和的人,可能会变得抑郁、焦虑,情绪波动很大。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他们的愤怒,或者让他们陷入长时间的低落情绪中。就像有位患者,以前是个开朗乐观的人,患病后却总是一个人默默流泪,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行动的 “枷锁”:活动受到影响
脑萎缩如果累及小脑,那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了。小脑负责维持身体平衡,它能根据身体的各种反馈,精准调节我们出脚的力量和姿态,让我们在行走、奔跑等运动中保持稳定。一旦小脑出现问题,患者就会出现行走不稳的情况,走路摇摇晃晃,就像喝醉了酒一样。王大爷现在走路时,脚步明显变得虚浮,需要家人搀扶才能走得稳当。
对抗脑萎缩的 “药物武器库”
既然脑萎缩如此可怕,那么目前有哪些药物可以帮助我们延缓它的发展呢?
改善大脑循环类药物:氟桂利嗪和尼麦角林
脑萎缩与长期脑供血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慢性脑供血不足会使脑组织细胞长期处于缺氧状态,这无疑会加重脑萎缩的发展进程。尤其是老年人,血管状态本就不如年轻时,很多人本身就存在脑血管供血不足的问题。因此,适当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对缓解脑萎缩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当大脑血供充足后,脑细胞能获得更多的氧气,就像给它们注入了一股活力,脑细胞会变得更加活跃。这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脑细胞的代谢,减少代谢废物的积累,还能改善脑功能。
不过,氟桂利嗪和尼麦角林虽然都能改善大脑循环,但它们的原理和适用人群有很大差异。氟桂利嗪通过抑制细胞膜表面钙离子的通道,从而达到扩张血管的目的。但长期使用这种药物,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肢体颤抖、共济失调等。所以,抑郁症患者、帕金森患者以及正在服用抗凝药的患者,是不建议使用的。
尼麦角林则是通过阻滞血管上的 α 受体来促进血管扩张。然而,它可能会引起消化系统的不适,比如导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或者有痛风史的患者来说,使用尼麦角林后,可能会使痛风症状加重。
改善代谢的药物:茴拉西坦、奥拉西坦、吡拉西坦等
这类药物就像是大脑的 “能量助推器”,它们的作用是促进脑内 ATP(三磷酸腺苷,一种可以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物质)的合成,进而促进乙酰胆碱的合成。乙酰胆碱在神经传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个信使,负责传递神经冲动。当乙酰胆碱充足时,神经中枢的传导会增强,脑内代谢也会更加顺畅。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石杉碱甲、多奈哌齐、加兰他敏等
石杉碱甲是从中药石杉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生物碱,它本质上是一种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这类药物能够突破血脑屏障,与乙酰胆碱酶紧密结合,降低乙酰胆碱的分解速度,从而提高大脑内乙酰胆碱的浓度。当乙酰胆碱浓度升高,神经之间传递信号就会变得更加活跃,这对于改善患者的记忆力有着显著的效果。
保护神经的药物:叶酸、维生素 B12
叶酸和维生素 B12 就像大脑的 “守护者”,它们可以修复和营养脑细胞,减轻脑细胞所承受的伤害。维生素 B12 是保护神经的重要物质,在神经损伤的修复中经常被使用。因此,在很多医生治疗脑萎缩的方案中,都会建议患者服用叶酸和维生素 B12 来辅助治疗。
探寻脑萎缩的根源
了解了对抗脑萎缩的药物,我们还需要知道脑萎缩产生的原因,以便更好地预防。脑萎缩主要由衰老、遗传、外伤、疾病这四大因素导致。
衰老导致的脑萎缩虽然难以避免,但这种脑萎缩主要表现为脑体积变小、容积改变,神经细胞的数量通常不会明显减少,所以大脑的其他功能相对还算正常。因此,对于一些因衰老出现脑萎缩的老年患者,医生有时会建议采取保守治疗。
遗传因素也很难改变,虽然携带相关基因并不一定会出现脑萎缩症状,但如果家族中有脑萎缩患者,定期复查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尽早发现脑萎缩的症状,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会导致大脑中某些部位因缺氧而死亡,进而可能形成脑萎缩;脑部肿瘤入侵脑细胞,同样可能造成脑萎缩。外伤也可能引发脑萎缩。无论是遗传、疾病还是外伤,这些因素都很难完全避免,这也凸显了脑萎缩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
王大爷在了解了脑萎缩的相关知识和治疗药物后,在家人的陪伴下,积极配合治疗。他按时服药,定期去医院复查。 你身边有没有类似脑萎缩的案例呢?对于预防和治疗脑萎缩,你又有哪些疑问或者想法呢?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