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生患糖尿病,控糖15年无并发症,他总结出了6个感悟
发布时间:2025-02-05 15:44 浏览量:1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影响血糖水平,还可能导致心血管、肾脏、神经系统等多种并发症。而一位老年医生在确诊糖尿病后,坚持科学控糖15年,至今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他总结出6个关键感悟,每一条都值得糖尿病患者深思。
许多人确诊糖尿病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血糖降下来,甚至盲目依赖降糖药。
但这位医生发现,血糖的稳定比单纯降低数值更重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糖剧烈波动比持续高血糖更易引发并发症。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但如果血糖忽高忽低,会加速神经和血管的损伤,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他在用药时,会结合饮食和运动,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实用建议:
选择升糖指数(GI)较低的食物,如燕麦、藜麦、鹰嘴豆,而不是精米白面。
每餐保持均衡的营养,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
规律进食,每天三餐定时,避免暴饮暴食。
糖尿病与胰岛素有关,肝脏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医学研究表明,肝脏是调节血糖的关键器官,负责糖原储存与释放。
如果肝功能受损,血糖调控能力会下降,导致糖尿病恶化。
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调节气血运行,肝气郁结或肝火旺盛都会影响脾胃功能,间接影响血糖代谢。
这位医生在控糖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养肝。
实用建议:
减少酒精摄入,酒精会影响肝脏的糖代谢,导致血糖失控。
多吃富含胆碱的食物,如鸡蛋、大豆、花生,有助于肝脏代谢脂肪,降低脂肪肝风险。
每天泡一杯枸杞菊花茶,枸杞养肝,菊花清肝火,有助于维持肝脏健康。
很多糖尿病患者知道运动有助于降血糖,但这位医生强调,运动要讲究方式,过度运动反而可能诱发低血糖或增加心血管负担。
科学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最适合糖尿病患者,比如快走、游泳、太极拳等。
而剧烈运动(如高强度间歇训练)可能会引发血糖波动,不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
实用建议:
每周坚持14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分成每天30-40分钟进行。
饭后30分钟再运动,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
避免空腹或过度疲劳时运动,以免血糖骤降。
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影响血糖控制。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48%。
这位医生在控糖过程中,特别注意睡眠规律。
他发现,即使补觉,熬夜造成的代谢紊乱依然难以恢复。
他养成了晚上10点前入睡的习惯,确保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实用建议:
晚上10点前关灯睡觉,减少蓝光刺激,提高褪黑素分泌。
睡前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放松神经,提高睡眠质量。
避免睡前吃夜宵,尤其是高糖食物,以免夜间血糖升高。
确诊糖尿病后,许多人会陷入焦虑,甚至产生“糖尿病是绝症”的恐惧。
但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加重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更难控制。
这位医生在确诊初期也曾焦虑,但他逐渐调整心态,把糖尿病当作一种需要管理的“慢性状况”,而不是绝症。
他发现,当心态放松后,血糖控制反而更稳定。
实用建议:
每天冥想5-10分钟,有助于降低压力激素水平,稳定血糖。
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园艺,有助于缓解焦虑。
与同伴交流,加入糖尿病互助群,分享经验,减少心理负担。
许多糖尿病患者害怕吃药,认为降糖药会“伤肝伤肾”,试图完全依靠饮食和运动控糖。
但这位医生强调,糖尿病的管理需要综合手段,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反而会加剧并发症风险。
他在确诊后,与医生沟通制定了个性化的用药方案,既不盲目拒绝药物,也不过度依赖,而是结合饮食、运动和中医调理,使血糖保持稳定。
实用建议:
定期监测血糖,如果饮食和运动无法控制血糖,应及时调整药物方案。
关注肾功能,长期服用某些降糖药(如二甲双胍)可能影响肾功能,需定期检查肾功能指标。
结合中药调理,如黄芪、山药、丹参等,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风险(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总结:
这位医生的控糖经验告诉我们,糖尿病管理是“降血糖”,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健康管理。
稳定血糖、保护肝脏、合理运动、规律作息、调整心态、科学用药,这六个方面共同作用,才能真正远离并发症。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的管理方式。
希望他的经验能帮助更多糖尿病患者科学控糖,享受健康人生。
信息来源:
中国糖尿病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黄帝内经》对肝脏与脾胃关系的论述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