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供给托起幸福“夕阳红”

发布时间:2025-03-13 08:04  浏览量:6

老有所养,不仅是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更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2024年,全市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制度体系,优化多元供给体系,健全综合监管体系,努力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市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顶层设计

制度保障更加有力

“午饭3块钱,晚饭2块钱,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饭菜天天不重样。”在平定县张庄镇张庄村,和陈风兰一样在村里“幸福食堂”就餐的老年人幸福感满满。这幸福感来自我市2024年城乡养老和老年助餐幸福工程。

农村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24年5月,民政部、农业农村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涉及提升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效能、开展农村家庭照护者培训、盘活供销合作社闲置资产参与农村养老、鼓励基层老年协会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开展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等内容,首次从全国层面对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作出总体性、系统性部署。

举旗定向,纲举目张。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要求,制定更加全面、细致的政策措施,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责任与义务,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多元格局。我市出台《阳泉市2024年城乡养老和老年助餐幸福工程实施方案》,将新建(改建)城镇社区幸福养老工程和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对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进行提档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城乡养老和老年助餐幸福工程。

2024年9月,张庄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提档升级后,正式更名为“幸福食堂”。按照《阳泉市2024年城乡养老和老年助餐幸福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张庄镇中心敬老院和卫生院整合成立张庄中心敬老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设有床位120张,现入住特困老年人67人。敬老院定期为老年人体检、理发,每年为年满80岁的老年人办生日宴,入住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聚众人之智、合众人之心、成众人之事。2024年,市民政局在全省率先向社会公开发布了我市养老服务三项惠民政策清单:《养老服务领域惠企惠民政策清单》《阳泉市特殊家庭老年人优先入住公办养老机构政策清单(第一批)》《关于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风险提示》,落实养老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生活类价格政策,配套落实城镇社区幸福养老工程建设补助、社区养老服务站运营补贴和价格补贴,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2024年,我市建设了3个城镇社区幸福养老工程和2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对146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进行了提档升级;为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发放普惠性津贴3135.7万元;下达老年助餐补助资金2340.8万元。“实事清单”变为“幸福指数”,群众的幸福感手可触及、心可感知。

优化供给体系

满足多元养老需求

2024年7月1日,平定县冠山镇杨家沟社区颐康医养养老服务站启动运营。杨家沟社区颐康医养养老工程是我市2024年首个建成运营的城镇社区幸福养老工程,也是平定县首个医养结合的城镇社区养老工程。服务站设置床位40张,入住老年人32人,规划食堂、护理区、康复区、老年人文化活动区,站内建有评估室、活动室、休息室,配备适老化设施,可为周边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居家服务、精神慰藉等专业化养老服务。此外,服务站依托附近的仁安医院开展医疗服务,能够方便快捷满足社区及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城区下站街道河边街社区幸福食堂于2024年9月正式营业,社区网格员周文靖与社区工作者、全科网格员、爱心志愿者组建送餐志愿服务队,化身“爱心助餐员”和“爱心送餐员”,在社区幸福食堂和部分老年人家中穿梭,既做到上门入户察民情,又做到听声解难暖民心,用“一盒一饭”架起“连心桥”、畅通“民意路”。

城区阳坡垴社区佳禾小区80岁的居民冯林独居,生活半自理,老人选择了入住社区养老服务站。“一日三餐不用操心,医务人员定期检查护理,工作人员服务细致周到。”提起社区养老服务站,冯林很满意。

……

不用出门,只需打个电话,可口的饭菜就会送进家门;街坊邻居、三五老友相聚一起,日常聊天下棋听戏,中午、晚上在社区幸福食堂用餐;入住社区养老服务站,专业的医护人员定期提供健康医疗服务和养生康复训练,日常健康有保障。如今,在我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

把养老服务站建在社区,将专业养老服务“嵌入”社区,养老不离家,老人生活舒心,子女在外放心,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契合中华文化传统,是用心用情关爱老年人、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生活的重要举措。

2024年,我市继续将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作为民生实事,大力推进城乡养老和老年助餐幸福工程,巩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地位,发挥社区养老服务依托作用,强化机构养老专业支撑能力,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共建成养老机构45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站15个、城市社区幸福食堂28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39个,其中提档升级农村助老食堂146个,扩大了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推动养老服务资源进一步向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聚集,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高龄、失能和残疾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与便利也日益引起重视。我市按照民政部、财政部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要求,制定出台《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实施方案》,积极实施适老化改造项目。2024年,我市对71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打造无障碍环境,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质量,同时减轻他们对照护者的依赖。

提高服务质量

老年生活有温度有品质

养老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让老年生活更有尊严、更有质量、更加幸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024年10月30日,由市民政局主办的2024年全市养老院院长、养老护理员和家庭稳定照护者培训班开班,邀请多年工作在养老服务一线的医护专家、参与国家护理标准制定的专家教授以及从事养老工作运营、实操、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围绕基本养老护理技术与实操、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养老工作政策法规、适老化改造、养老辅具使用与康复训练等内容进行授课。来自全市各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站的54名负责人、112名养老护理员以及50名失能老年人家庭的稳定照护者参加培训。

2024年,围绕更好满足老年人高质量养老需求,市民政局多措并举,统筹抓好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和相关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市各养老机构负责人的运营管理能力,提升养老护理员和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的专业护理技能,推动护理标准落实落地。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养老服务改革发展重要任务,聚焦企业和群众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2024年,市民政局认真梳理涉及企业和群众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高龄津贴、护理补贴、老年人能力评估等事项政策要求,按照“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思路,狠抓三项工作:做好便民服务的“加法”,逐项梳理每个“一件事”的办理流程、办事材料,进一步精简申请材料所需的证照、资料等,实现申请多表合一、材料一次提交;做好跨部门业务办理审批的“减法”,重构市、县两级民政和财政等多部门办理业务的流程,强化跨部门政策、业务、系统、数据协同,明确了“一件事”办理的各个步骤,优化设置“办成一件事”的服务指引和手册;做好激发市场活力的“乘法”,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强化线上线下联动,最大限度优化审批流程、最大限度提升服务效率、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推动政府履职更加协同高效。202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养老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试点改革任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我市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和各项保障制度日臻完善,随着养老服务供给日益丰富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的美好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