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升高1℃,心血管风险增加17%,老年人做好5点,安然度夏

发布时间:2025-03-14 19:39  浏览量:7

这几天,全国多地仿佛被放进了 “大蒸笼”,从内蒙一路蔓延到山东、安徽、浙江,高温预警频频拉响,35℃以上的酷热天气随处可见,部分地区更是飙升至近 40℃。网上网友们纷纷开启 “吐槽模式”,调侃河南被热成了 “可南”,济南也变成了 “齐南”,虽是玩笑话,却也道尽了高温下大家的无奈。

从健康视角审视,这般酷热对心血管可不太 “友好”。尤其是那些本就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或是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更需格外留意。过往调查数据显示,当气温突破 30℃后,温度每升高 1℃,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便会攀升 17.3%。所以,千万别以为夏天就是心血管疾病的 “安全期”,对相关高危人群而言,做好生活调理、严控疾病,守护心脏健康,降低气温升高引发的心脑血管风险,刻不容缓。

许多人都清楚,冬季天寒地冻,血管受冷收缩,身体免疫力也跟着下降,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可为啥夏天一热,心血管疾病风险反倒也增加了呢?背后缘由错综复杂。

高温来袭,身体各个器官都得 “承压”,心脏更是首当其冲。本身存在心血管狭窄,或是饱受三高慢病困扰、处于心血管疾病高危状态的人群,长时间承受心脏负荷加重的压力,就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这一点需高度警惕。

酷热天气还会 “搅乱” 人们的食欲。对于本就心血管风险高的老年群体,要是无法维持规律、健康的饮食习惯,身体得不到充足营养滋养,血管、心脏等器官的功能就可能 “罢工”,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风险。

夏季出汗量剧增,若大量出汗后没能及时补充水分,身体一旦缺水,血容量就会下降,血液变得黏稠,流速变慢,血液里的凝血物质还容易聚集,形成血栓的风险也就随之水涨船高。

炎热容易让人心情烦躁、脾气暴躁。而不良情绪会干扰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致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这种因情绪引发的心血管健康风险,虽常被忽视,实则极为普遍。

还有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程度严重,夏季若还按原剂量服用降压药,就可能面临低血压风险。低血压不仅会导致乏力、眩晕,还会促使心跳加速,增加突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几率。

以上这些,都是炎热夏日里,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骤增的关键因素。尤其是身体机能随年龄增长逐渐衰退的老年朋友,更要做好酷热天气下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调理。具体该怎么做?下面为大家奉上 5 点建议。

科学调整降压用药

夏季高血压控制有两大 “雷区”。一些高血压患者夏天一量血压,发现偏低,立马停掉降压药,想着天凉了再吃;另一些则是即便服药后血压已降成低血压,仍坚持原剂量用药。

究其根源,都是忽视血压监测惹的祸。控制血压的核心目标,是让血压稳定达标,而日常监测血压,就是判断血压控制效果的 “金标准”。在气温起伏不定的夏季,高血压患者务必增加血压监测频次,实时掌握血压动态。

若服用原降压药后血压偏低,继续用药会增加心血管风险,直接停药又可能导致血压失控反弹,风险同样不容小觑。正确做法是,依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用药方案,既规避低血压风险,又保障血压稳定,这才是科学用药、管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正途。

优化饮食与起居

除了用药,生活调理同样关键。饮食上,既不能暴饮暴食,也别因天热就吃得过少。合理搭配膳食,保持饮食清淡,多选用夏季时令果蔬,像茄子、豆角、丝瓜、辣椒、苦瓜、冬瓜、苋菜等蔬菜,西瓜、桃子、李子、杏、芒果、山竹等水果,都是补充营养的优质选择。同时,搭配谷物杂粮、豆类奶制品等,构建均衡饮食结构。

起居方面,夏季昼长夜短,但仍要保证良好睡眠。对多数老年朋友而言,早睡早起比晚睡晚起更有益心血管健康。尽管天气炎热,每天也要确保 7 到 8 小时的睡眠时间。晨起时别太着急,先在床上躺一会儿,等精神完全清醒后,再缓缓起身,以此降低晨起时段的心血管风险。

掌控情绪,保持平和心境

好情绪堪称健康的 “良方”。无论何时,哪怕天气酷热难耐,都要尽力让自己保持平和心态,莫为琐事烦恼,不因炎热烦躁。毕竟一场暴怒或是焦虑烦躁的情绪,都可能成为心脑血管事件突发的 “导火索”,实在得不偿失。

所谓 “心静自然凉”,平和的心态不仅能降低心脑血管风险,还能让人在酷热中由内而外感受清凉。

合理规划运动锻炼

运动锻炼益处多多,对心血管疾病预防、身体代谢机能改善等都大有益处。但在酷热天气下,运动得讲究方法。

首先,避开酷热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等气温相对较低的时段锻炼,或是前往温度适宜的健身房,都是不错的选择。其次,根据天气和自身状况灵活调整锻炼强度,高温天气下不宜进行高强度运动,可适当减少运动量,微微出汗即可;极端炎热时,暂停运动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再者,夏季出汗多,运动后更要及时补充水分。

谨防过度贪凉

夏日酷热,追求凉爽无可厚非,但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老年朋友要特别注意,切勿过度贪凉。空调可以使用,让体感更舒适,但别把温度调得过低,以免室内外温差过大,血管因骤冷骤热收缩舒张,加大心血管风险。

另外,部分人喜欢冲凉,但心血管疾病患者洗澡时尽量别用纯凉水,凉水刺激血管收缩,容易引发心脏风险,因贪凉冲凉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案例并不少见。用温度适宜的温水洗澡,既能降低风险,洗完后的清凉感也丝毫不输冷水澡,千万别为了一时痛快,给自己招来大麻烦。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