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机每月被开50元流量套餐7年!机主毫不知情……“天价账单”为何总在“吸血”老年人?
发布时间:2025-03-21 11:22 浏览量:7
近日,据媒体报道,广东吴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他为父母配备的老人机,每月的资费竟然远超他原本设定的129元。经过仔细调查,他发现套餐中多了一项每月50元的流量支出,而且这项费用已经连续扣费了79个月。吴先生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困惑与不解,因为这台主要用于接打电话的老人机,根本没有摄像头,无法使用微信,更不需要任何流量服务。
“我从未开通过这项用不到的流量服务,运营商那边也拿不出开通相关服务的证据 。”吴先生无奈地表示,不知道这项流量费是怎么来的。
其实,吴先生父母的遭遇并非个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超额流量费”为关键词搜索,可以发现上千条类似的投诉。不少消费者都反映,家中老人因为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和运营商收费规则,在流量用尽后继续使用,产生了巨额的套餐外流量费用。有的老人甚至因此产生了高达3000元的“天价账单”。
这些“天价账单”,就像一把把利刃,刺痛了消费者的心,也让手机运营商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手机和各种通信套餐已经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然而,当我们享受着通信便利时,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悄然出现——手机套餐正“围剿”着老年人。
为何会出现手机套餐“围剿”老年人的乱象呢?
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利益的诱惑无疑是重要因素。部分运营商在推广套餐时,为了追求业绩和利润,往往采用复杂的套餐设计和模糊的宣传方式。对于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和网络环境的老年人来说,这些套餐的具体内容和收费标准就像天书一样难以理解。
“他们(运营商)给我爸介绍了一个套餐,说是每个月有多少分钟通话时间,还送流量。”一位投诉者表示,“但是我爸根本不需要流量,他连微信都不会用。结果那个套餐每个月都要扣流量费,我们才发现被骗了。”
一些运营商工作人员在推销过程中,更是利用老年人的信息差,诱导他们开通各种增值服务。这些服务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根本没有实际用途,但却成为了运营商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
从老年人自身特点出发,他们对智能手机操作和网络环境本就适应困难。尽管我国老年网民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仍有大量老年人对手机操作一知半解。在面对运营商的套餐推销时,他们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被误导。
“我就是觉得他们(运营商)说的都好,我也不知道选哪个。”一位老人无奈地说,“他们(子女)也不在家,我也不懂这些。”
而且,老年人往往比较信任通信运营商,认为运营商提供的服务都是正规合理的。这种信任感也给了一些不良运营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老年人的信任心理,巧立名目、乱收费,让老年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该如何杜绝手机流量套餐“围剿”老年人的情况出现呢?
业内人士认为,从运营商层面上来说,应该严格执行“二次确认”的规范程序。给用户发送的请求确认信息中,必须包括移动信息服务企业的名称、具体业务名称、资费标准、退订方式等。这样可以让老年人在开通服务前有一个明确的了解,避免被误导。
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对运营商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套餐推广和收费行为的审查,确保运营商在推广套餐时能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对于违规乱收费的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并公开曝光,以儆效尤。
此外,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当务之急。明确对老年人通信消费权益的保护条款,让监管有法可依。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年人通信消费权益的良好氛围。
家庭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子女应多关心老人的手机使用情况,定期查看老人的话费账单。一旦发现异常扣费情况,要及时与运营商沟通并处理。
“我平时工作忙,也没怎么注意过我父母的手机账单。”42岁陈先生告诉记者,“以后一定得多留意,不能给‘高额流量’可乘之机。”
同时,子女还要耐心地向老人普及手机使用和风险防范知识。让老人了解常见的消费陷阱和诈骗手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当发现老人遭遇不合理扣费问题时,要积极帮助老人与运营商沟通,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
“我就希望运营商能够多一点诚信,少一点套路。”一位投诉者感慨地说,“我们老年人也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不希望被这些乱收费搞得心力交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