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五天阴气最重,提醒中老年人:1不急、2不踏、3不洗、4不吃
发布时间:2025-03-21 11:22 浏览量:7
春分过五天,中老年养生要点早知道:1不急、2不碰、3不沾、4忌口!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或娱乐,请勿盲目迷信!
清晨,突然,邻居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您家老爷子今早摔了!”这焦急的呼喊声,瞬间让人心头一紧。这已经是我本周第三次听闻类似的意外事件了。
民间有句俗语叫“春分到,寒暑平” ,可很多人不知道,春分节气过后的头五天,才是养生的“黄金窗口期”。
数据显示,春分之后,意外就医率陡然上升了32%,其中中老年群体占比高达七成。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在这特殊时节里,那些关乎健康的保命秘诀。
一不急:春捂秋冻别颠倒
“妈,天气都这么暖和了,快把羽绒服脱了吧!”每到春天,年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催着长辈换装。可您瞧那枝头的樱花,哪一朵不是裹着花萼,在春日微风中慢慢绽放的呢?
春分过后,看似气温有所回升,但实际上地表温度比气温要低5 - 8℃,这便是“倒春寒”悄悄设下的隐形陷阱。
在这里给大家提个建议,每天查看天气预报的时候,可一定要多留意“地温”,别光看气温。出门的时候,不妨比实际温度多穿一件马甲。
特别是喜欢晨练的中老年朋友,早上出门可别急着减衣服,最好等太阳把地面晒暖和了,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衣物。
清晨的公园里,阳光还没有完全驱散寒意,此时如果过早地减少衣物,身体很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感冒、发烧等小毛病就可能找上门来。
二不碰:湿滑之地绕道行
“春雨贵如油”,这本是对庄稼有益的春雨,要是洒在不该洒的地方,可就成了麻烦。小区的石板路、公园的木栈道,远远看上去干爽整洁,可实际上暗藏危险。
就在前几天,菜市场的老王,只是不小心踩到了一片湿漉漉的叶子,结果股骨头摔裂了,前前后后花了八万块的医药费,实在是让人痛心。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在15℃的环境里,肌肉反应速度会下降18%。这就意味着,在这样的温度下,我们的身体对突发情况的反应会变得迟缓,摔倒的风险也就大大增加了。
那么,有什么防滑的妙招呢?
首先,把皮鞋换成胶底鞋,胶底的摩擦力更大,能有效增加与地面的接触稳定性;
其次,可以在拐杖头绑上一块橡皮,这样能增强拐杖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最后,走路的时候不妨学学企鹅,小步慢挪,保持重心平稳。您看那企鹅,虽然模样憨态可掬,但它们在冰面上行走的姿势,可是有着科学道理的,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滑倒。
三不沾:洗澡禁忌有讲究
“天天洗澡才健康”,这句话可不能一概而论。春分过后,人体的皮脂分泌才刚刚恢复,这时候如果洗热水澡时间超过10分钟,就能洗掉70%的皮肤保护膜。
还有些习惯冲凉水澡的朋友更要注意了,冷水的刺激能让血管瞬间收缩30%,这对血管脆弱的中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健康隐患。
那该怎么办呢?不妨把擦浴改成泡脚,在泡脚水里撒上一把艾叶,既能祛湿散寒,又能缓解疲劳,对身体大有好处。
如果非要洗澡,一定要牢记“三个3”:水温控制在37℃左右,这个温度接近人体体温,不会对皮肤和血管造成太大刺激;洗澡时长以三首歌的时间为宜,大概15分钟左右,既能保证清洁,又不会过度损伤皮肤;洗完澡后,要在3分钟内尽快擦干身体,避免水分蒸发带走身体热量,引发感冒。
四忌口:三类吃食要拉黑
“春菜鲜嫩,得多吃点”,这话虽然没错,但也要有所节制。在门诊里,因为吃香椿过敏、嚼春笋导致胃出血的患者可不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有三类食物在春分过后最好少吃或者不吃。
第一类是发酵食品,比如咸菜、豆瓣酱等。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而这些发酵食品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不利于肝脏的养护。
第二类是生冷食物,像刺身、冰饮等。
春分过后,虽然天气渐暖,但脾胃阳气还比较虚弱,过多食用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影响消化功能。
第三类是发物,例如香椿、竹笋等。
这些发物容易诱发旧疾,对于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一定要谨慎食用。还有那些黏腻的糕点,比如青团、糯米食等,它们不易消化,会影响肠胃的正常蠕动。
那吃些什么比较好呢?给大家推荐几种替代食物,蒸苹果,富含果胶,既能健脾益胃,又有助于消化;小米发糕,小米有养胃的功效,做成发糕更容易消化吸收;温拌时蔬,既能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又不会给肠胃造成太大负担。
中医讲究“春养肝,夏养心”,春分过后这五天的身体养护,可比平时重要得多,其重要性甚至达到了平时的三倍。
记住这“四不”口诀,并不是要让大家每天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生活,而是希望大家能够明明白白地养生,健健康康地享受这美好的春光。
如果您觉得这些内容对您和家人有用,就赶紧转发给身边的人吧!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春分养生经验,咱们一起交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