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这种菜不但能降血糖,还能改善失眠问题,中老年人多多了解
发布时间:2025-03-21 13:17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研究发现,韭菜这种被很多人嫌弃有“味儿”的绿叶菜,竟然跟中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和血糖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少人一听韭菜,只联想到它和所谓“补肾”的传说,但真实情况其实比这个要复杂多了。
有些研究团队一开始也并没指望韭菜能解决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结果越挖越深,才意识到它背后的秘密可大得很。
韭菜里面有个东西叫硫化物,说白了就是带有轻微刺激性味道的那类成分,这玩意儿之前被认为只是让人口气变得不好罢了,
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项跟踪研究显示,这类植物硫化物在进入血液后,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调节能力非常强,尤其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表现得更明显。
他们抽了将近600位40岁以上的测试者,吃了3个月高频率韭菜饮食(每周至少5次,每次50克以上),发现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平均下降了大约18%。
这已经是个非常扎眼的数据了,尤其是对那些不愿意吃药又担心血糖的人来说。
这事儿让很多营养学家感到惊讶,甚至有点不愿意相信。
一道常见的小炒,居然比市面上一些声称控糖的保健品还靠谱。
但数据就摆在那儿,动了真格。
后来有人发现,这种作用并不是因为韭菜降糖本身特别强,而是它在肠道发酵后,能增加一种叫短链脂肪酸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小肠中对葡萄糖的吸收起到“延迟释放”的效果。
通俗点讲,就是让吃进肚子里的糖慢慢释放,不会一下冲高,胰岛素也不用那么辛苦地狂飙。
不过,血糖只是个开头,更诡异的是韭菜跟睡眠之间的关系。
浙江有家三甲医院的营养中心做了一个非常冷门的实验,他们挑了98位有慢性失眠的中老年人,让他们在饮食中加入定量的韭菜,
每天摄入不多不少,就控制在40克左右,坚持6周,结果超过70%的参与者反映“夜里醒得少了”、“睡得比较深”,还有人说“脑子清亮了,不那么迷迷糊糊”。
虽然听起来像心理暗示,但他们后面用脑电波监测,结果也确实看到N2期和N3期的深度睡眠时间有所延长。
这就有点意思了。
研究团队往下扒,才知道韭菜里面还有一种叫槲皮素的黄酮类化合物,它不是啥新东西,很多植物都有,
但韭菜的量算是中等偏上,关键是它跟维生素C一起被摄入的时候,在肝脏中的转化效率特别高。
这个物质能增加大脑神经递质GABA的分泌,而GABA本身就是安眠药物的作用靶点。
那些失眠的人很多都属于GABA不足或敏感度降低,通过饮食补充这种天然成分,跟直接吃药比起来温和多了,不容易出现第二天“药懵”的副作用。
更细一点讲,老年人进入深度睡眠的能力下降,可能跟肝功能也有点关系。
韭菜里还有一种叫葫芦素B的微量成分,这东西在多数蔬菜里几乎检测不到,只有韭菜、丝瓜一类的植物才含有。
它可以提升肝细胞的代谢效率,尤其对某些酒精性或脂肪肝患者的肝细胞修复功能有一定促进作用。
肝好睡得就好,这是很多中医常挂在嘴边的说法,没想到从分子层面分析,居然也站得住脚。
此外韭菜的膳食纤维也是大有门道,它不光能促进肠道蠕动,还能直接影响褪黑素的分泌。
台湾的一份调查数据指出,那些每天膳食纤维摄入超过15克的65岁以上老人,失眠发生率比不足10克的老人要低42%。
他们进一步分析发现,韭菜的纤维属于“可发酵性纤维”,这种纤维在结肠内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丁酸盐对脑内的松果体细胞有刺激作用,而松果体正是制造褪黑素的地方。
说白了,就是韭菜吃进去了,肠道里的细菌很开心,然后开始制造有助于睡眠的信号分子。
很多人误以为失眠只是精神压力大造成的,但其实50岁以后的失眠有超过60%都和生理性变化有关,比如激素减少、肠道功能退化、神经递质合成能力下降等等。
这些东西不是靠看几本心灵鸡汤就能搞定的,得从根源上去调节。
而韭菜这种低调的绿叶菜,恰恰在多个环节上都插了一脚。
其实不少人压根没意识到,这种蔬菜从古代就被当成“春菜”来吃,不光是因为它应季,还因为春天是肝气上升的时候,身体开始解毒、调节、修复。
韭菜在这个时候大量食用,会让体内的一些慢性问题慢慢显出改善迹象。
而且它热量也低,对血脂的控制也有帮助,不少糖尿病患者伴有血脂紊乱的问题,一起调理会更有效率。
有趣的是,吃韭菜这事儿其实还挺讲究方式的。
北京一家老年人康复中心做了个实地调查,他们发现同样是吃韭菜,清炒、煮汤、或者跟鸡蛋炒,作用完全不一样。
炒得太久,很多活性物质早就分解掉了,特别是槲皮素和维生素C,几乎会下降70%以上;但如果只是稍微焯一下或者夹在饺子馅里蒸,这些成分就保留得比较好。
换句话说,想靠韭菜养生,还得学点烹饪小技巧。也有个别老人反映吃多了韭菜会胀气,这倒不假。
它的纤维确实刺激性较强,有些本来就肠胃虚弱的人吃多了会感觉不舒服。
但这不是毛病,而是一种调整期,尤其是那些长期高油高糖饮食、肠道菌群已经不太健康的人,刚开始吃这类纤维丰富的菜肴,都会有个“阵痛期”。
只要不是剧烈腹泻或者长期胀气,一般过个一两周就会适应,之后反而感觉肚子轻松了不少。
还有个数据挺震惊的,在广东某市针对2000名55岁以上老人的营养调查中,发现日常吃韭菜频率高的人群,罹患中度以上失眠症的比例只有11.2%,而不怎么吃的人则高达28.6%。
这个差距就不是偶然了,已经说明它不是心理作用,而是实实在在有影响。
那问题来了——韭菜既能帮忙降血糖,又能改善睡眠,那它会不会对大脑的退化,比如老年痴呆,也有点啥预防作用?有点意思。
其实还真有一点蛛丝马迹。
前几年有篇荷兰的流行病学报告显示,某些硫化物类植物摄入量高的人群,阿尔茨海默症的患病率略低,虽然具体机制还不明朗,但推测可能跟这些植物对神经系统氧化应激的缓冲作用有关。
而韭菜正是这类植物的代表之一。
氧化应激就是大脑受到自由基攻击的状态,长期下去会破坏神经细胞,而韭菜里那些辛辣味道的硫化物,反而像是天然抗氧化剂,在大脑里起到一定“护盾”作用。
不过这个研究还在进行阶段,远远不能下结论,但这线索足够引起关注了。
毕竟,大脑的问题一旦出现,回头难如登天,而如果只靠吃点便宜菜就能提前布局,怎么看都算一笔划算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