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万“低龄老年人”,正重塑中国社会与经济格局
发布时间:2025-03-24 16:28 浏览量:4
惊!9000 万低龄老人,他们是谁?
你以为 60 岁就只能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错!在咱们国家,有这样一群特殊的 “年轻人”,他们被称作 “低龄老年人”。啥是低龄老年人呢?按照标准,60 - 69 岁的都算。别小瞧他们,#春季图文激励计划#截至去年底,我国 60 - 65 岁的低龄老年人口规模约 9000 万人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都快赶上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了。
那为啥会有这么多低龄老人呢?一方面,咱们国家过去几十年经济飞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寿命自然就长了,很多人 60 岁身体还很硬朗。另一方面,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相对发达国家比较低,一些企业单位还有内退、病退、特岗退休等情况,导致不少人早早退休,加入了低龄老人的队伍。
这 9000 万低龄老人,在咱们国家人口结构里可是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既有着老年人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又有着相对充沛的精力,是社会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接下来咱们就来聊聊他们的生活状态。
低龄老人:经济新引擎,消费新势力
低龄老人的消费观念可和传统印象里的老人大不一样。他们兜里有钱,心里有想法,消费起来毫不含糊。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 年养老消费调查项目研究报告》显示,低龄老人升级型消费需求明显,除了基本日常生活用品、养老服务外,对文化娱乐、时尚服饰、电子产品、保健产品购买意愿更加强烈 。
先说说康养领域,这可是低龄老人消费的一大热门。现在的低龄老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超以往,各种康养服务、保健产品成了他们的心头好。什么按摩椅、智能手环、营养保健品,家里都快堆不下了。数据显示,我国康养产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这背后低龄老人的贡献可不小。他们愿意为了健康和舒适,花大价钱投资自己,像一些高端康养社区,住的大多都是 60 - 69 岁的低龄老人,那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还配备专业医护人员,他们住得安心又舒心。
再看看旅游市场,低龄老人更是主力军。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十四五” 末我国出游率较高、旅游消费较多的低龄健康老年人将超过 1 亿人,老年旅游收入有望超过万亿元 。以前旅游可能是年轻人的专利,现在可不一样了,低龄老人时间充裕、经济稳定,纷纷踏上旅途,去看世界。你去热门旅游景点逛逛,到处都能看到穿着鲜艳、精神抖擞的低龄老人,他们有的跟着旅行团,有的选择自由行,去海边享受阳光沙滩,去山区感受自然风光,去古镇体验历史文化。
在一些旅游城市,老年旅游团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年轻人的旅行团。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 “走马观花”,而是追求深度游、品质游,住好的酒店,吃当地特色美食,参加各种文化体验活动,给旅游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除了康养和旅游,低龄老人在文化娱乐、教育学习等领域的消费也不容小觑。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低龄老人踊跃报名,学习书法、绘画、摄影、外语等课程,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文化娱乐方面,他们也会去看电影、听音乐会、参加戏剧演出,消费能力不容小觑。
就业舞台上的低龄老人:机遇与挑战
在老龄化日益加深的当下,低龄老人再就业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有数据显示,42.9% 的老年人为保持精神和身体上的活力愿意重返职场,14.3% 的求职者希望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余热,75.2% 的求职者期待通过再就业补贴家用、增加收入 。这表明,低龄老人再就业意愿强烈,他们渴望继续发光发热,为社会贡献力量,同时也增加自己的收入。
不过,低龄老人再就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近八成受访者认为 “就业岗位受限”,四成受访者认为 “薪酬低于同岗位年轻人”,认为 “技能过时” 的超过三成,认为 “薪酬较低” 的也有四成左右,其中 “年龄壁垒” 是低龄老人面临的最大考验 。许多招聘信息明确标注年龄限制,将低龄老人拒之门外。即使找到工作,他们也可能遭遇同岗不同酬的情况,劳动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但这并不意味着低龄老人没有就业机会。实际上,有不少岗位非常适合低龄老人。在社区服务领域,像李大爷这样 65 岁的退休工人,退休后担任社区治安巡逻员,凭借热情和责任心,守护社区安全;也可以成为社区调解员,凭借丰富生活经验调解邻里纠纷,或者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在教育辅助领域,退休教师张奶奶被私立学校返聘为阅读指导老师,用深厚文学功底和教学经验,引导孩子们爱上阅读。此外,低龄老人还能在旅游服务领域担任兼职导游,分享对家乡景点的了解;在手工艺制作领域传承传统技艺,比如剪纸、刺绣、编织等。
为了让低龄老人更好地就业,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消除就业年龄歧视,给予吸纳低龄老人就业的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加强职业培训,根据低龄老人特点和市场需求,开设针对性课程,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企业要转变观念,看到低龄老人丰富的经验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和公平的待遇。社会也要营造尊重低龄老人再就业的氛围,提高对他们的认可度。
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角色
低龄老人在家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很多家庭里,他们是家庭的主心骨,承担着照顾孙辈、操持家务的重任。就像王阿姨,63 岁了,儿子儿媳工作忙,她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给一家人做饭,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常说:“只要孩子们安心工作,我累点也开心。” 据调查,我国有相当比例的低龄老人参与到照顾孙辈的工作中,他们的付出让年轻一代能够安心工作,为家庭的稳定和延续贡献着力量。
在社会中,低龄老人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专业技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社区里,你能看到低龄老人担任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宣传、社区治安巡逻等工作;在一些文化传承领域,他们传承传统技艺,教年轻人剪纸、刺绣、编织等,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比如在某社区,退休教师李爷爷组织了一个书法兴趣班,免费教孩子们写书法,培养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低龄老人的参与,不仅为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也让他们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找到了新的生活乐趣。
社会应对:为低龄老人的未来护航
面对 9000 万低龄老人这一庞大群体,社会需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他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政策支持是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服务、老年教育、低龄老人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比如,在养老服务方面,增加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让低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在老年教育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提供更多样化的课程和学习机会,满足低龄老人的学习需求;在低龄老人就业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消除就业年龄歧视,给予吸纳低龄老人就业的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为低龄老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完善保障体系也不可或缺。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让低龄老人无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失能失智的低龄老人提供必要的护理保障。此外,还应加强对低龄老人的法律援助和权益保护,确保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营造全社会关爱低龄老人的良好氛围至关重要。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建设更多适合老年人出行和活动的无障碍设施;在社区服务中,组织开展各类关爱低龄老人的活动,提供心理咨询、健康讲座等服务,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宣传教育中,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提高社会对低龄老人的关注度和尊重度。
低龄老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状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低龄老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