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坦言:老年痴呆最早信号,不是忘事!而是频繁出现这3异常!

发布时间:2025-03-25 11:50  浏览量:2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一听到“老年痴呆”这四个字,脑子里立马浮现的都是“忘事”“记不住东西”“叫了名字不认人”这些典型画面,但你知道吗?这些其实往往不是最早的信号

等到真的开始健忘的时候,其实病情已经不是初期了,甚至很多时候,家属这时候才慌了手脚

而真正刚刚开始的阶段,身体和行为早就悄悄亮起了红灯,只不过大家都忽略了罢了,那到底哪些迹象才是最早期的信号呢?

说起来也不是空穴来风,我在医院那会儿,每年总要接待上百位跟认知问题有关的病人

有的是家属带来的,有的是自己觉得“好像不太对劲”来问诊的,但你要知道,能自己察觉到问题的,其实已经是少数了。

更多人是被家人发现“最近脾气大了”“性格变了”“总觉得什么事都不对劲”,这才一步一步走进医院的门。

最典型的,有一位老人,走路还是利索的,眼睛耳朵也不差,就是最近突然变得“非常固执”,而且特别爱生气,做什么都容易激动,说话常常带刺。

她女儿本来以为是年纪大了,情绪难控制,可没想到,深入检查之后,我们发现,她的情绪变化,其实是大脑前额叶功能在退化的表现,是老年痴呆前期很典型的一个征兆。

类似这样的例子真不少,还有那种突然对以前喜欢的东西一点兴趣都没有了,明明以前喜欢养花、下棋,现在怎么劝都没用,整天窝着不动,也不出门。

这类情况有时被误以为是“老年抑郁”,但细查之后,发现是脑部某些区域的代谢水平下降,已经影响到情绪调节和动力系统,也就是说,是痴呆的前奏

所以啊,不是只有“忘了钥匙放哪儿”“刚说完的事立马想不起来”才是老年痴呆的信号,那些被大家忽略的“怪脾气”“兴趣丧失”“做事方式变了”,反而是它悄悄登门时留下的脚印。

问题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该怎么去识别这些早期迹象,也就容易错过了最关键的干预时机。

那,到底是哪三种异常最早露出马脚,又为什么不是“忘事”这么简单呢?

很多人以为老年痴呆的前兆,是记性差、丢三落四,但我见过太多病人,最早的问题不是“忘”,而是“闷”。

你跟他说话,他反应慢一拍,情绪跟不上节奏,别人都笑了他才笑,别人难过他没感觉,或者说话听着总有点“木”,这种“情绪卡顿”的状态,其实是大脑边缘系统功能下滑的早期信号。

我记得有位患者,五十多岁开始,她就总说自己“笑不出来了”,以前是个特开朗的人,遇到啥事都能幽默地调侃两句,可不知道为啥,后来就变得像是“无波无澜”。

她老公还说,明明家里人开玩笑,她听懂了,却没反应,脸上情绪就像被关了阀门一样

后来我们做了PET-CT(脑代谢影像)检查,发现她大脑杏仁核和前扣带皮质的代谢水平明显下降,这两个区域,恰好就是处理情绪、判断情绪的核心区域。

为什么这个信号大家总是忽略?因为它不像“忘事”那么明显,而且容易和“年纪大了,心平气和了”混淆。

但这并不是真的情绪稳定,而是大脑的“情绪解码系统”慢下来了。

那个老师后来确诊为额颞叶型老年痴呆,而她的记忆力,其实到病情中期才开始明显下降

你看,她最早的信号不是“记不住”,而是“没情绪”,所以说啊,如果你发现家里老人表情越来越平,像是“没了温度”,千万别只觉得是老了,其实那是脑子在变,变得“读不懂世界了”。

老年痴呆的前期,有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信号——人变得特别纠结、特别犹豫,连买个菜都要思前想后,反复问东问西,好像做决定这件事变得异常困难

我看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不是变笨了,而是脑子“卡住了”

记得有位患者,退休前,那叫一个干练,什么事都拍板果断,但她女儿带她来的时候,明显觉得“人变了”

买双拖鞋能在商场转两小时,选不出哪双合适;早餐想吃面还是粥,要犹豫十分钟,最后干脆不吃了,这种“犹豫不决”,不是性格问题,是执行功能出了问题

所谓“执行功能”,简单说就是大脑帮你计划、选择、判断并付诸行动的一整套能力,它主要由前额叶控制,而前额叶,恰恰是老年痴呆最早受损的区域之一。

最关键的是,这种“决策拖延症”不容易被发现,家属往往觉得“她只是爱纠结”“她变得更细致了”,但其实,那是一种大脑负荷变重、信息处理变慢的表现。

有时候,病人自己也会觉得烦,说“我知道这事不该纠结,可就是下不了决心”,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自我觉察早期信号

我那位患者后来接受了认知功能测评,执行能力项分数比记忆项还低,也就是说,她最先退化的根本不是记性,而是“决断能力”

所以,如果你家里有人,突然开始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难以选择”,那真的不一定是他们变得婆妈,而可能是大脑里的“司令部”出问题了。

这个信号很多人可能连听都没听过,但却是我亲眼见过好几个病例的早期表现:人在睡觉时,突然间说梦话说得特别频繁,有时候还会踢腿、喊叫,甚至有时候像是在“梦里演戏”。

这不是普通的梦话,而是一种叫“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表现,简称RBD。

听上去有点陌生,但你要知道,RBD其实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帕金森病和路易体型老年痴呆。

换句话说,如果你发现一个原本睡觉安安静静的人,突然开始“梦里打架”“梦里喊人”,频率还越来越高,就得引起警惕了。

我有一个患者,身体一直不错,也没什么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毛病。

可是他老伴说,有一天晚上他突然在梦里“把枕头当成抢匪”,一拳砸过去,还大声喊“别动!放下!”。

开始他们以为是压力太大,后来发现,这样的“梦中演戏”一周要发生两三次。

我们做了脑干MRI和神经递质检测,结果发现,他脑干结构的某些区域已经开始退化,尤其是控制肌肉运动抑制的桥脑区域。

这位患者后来被确诊为路易体型老年痴呆,而他最早的症状,真的就是“梦里太忙”

你说,如果不是他老伴细心观察,可能还要拖上几年才会重视起来,所以啊,别小看夜里的那点“动静”,有时候,大脑最早的求救信号,就藏在枕头底下。

你看,老年痴呆最早期的信号,真的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忘事”,真正最早的表现,往往出现在情绪变钝、做事变拖、睡梦异常这些“冷门角落”里。

这些异常之所以容易被忽略,是因为它们太“不像病”了,看起来就是性格、习惯、情绪问题,但实际上,大脑早就开始在悄悄变化了

每一个被发现的早期异常,其实都是争取治疗时间的机会,越早干预,效果越好,越能延缓退化的进程

就像我以前常跟病人家属说的那样——如果你家人突然变得不爱笑了,开始做事变得磨叽了,睡觉时还总演“午夜惊魂”,千万别只当是老了变了,背后说不定是一场认知风暴的前奏

咱们得记住,大脑不是一下子“坏掉”的,而是慢慢地“走神”,慢慢地“不听话”,你看懂它的信号了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预防老年痴呆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李米.老了才会得“痴呆”?记忆力下降就是“老年痴呆”?[J].科学大观园,2024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