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丧子锥心痛,血泪凝成挽子联!

发布时间:2025-03-25 18:28  浏览量:2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年仅34岁。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年丧子锥心痛,血泪凝成挽子联!

上联:考史诗所载,沉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

下联: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徐申如以深沉的父爱为底色,融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感于一体,悼念爱子之逝,悲叹命运之无常。

“考史诗所载,沉湘捉月”以屈原投江(沉湘)、李白捞月而亡(捉月)的典故,构建起文人横死的文化谱系。徐申如将儿子的死置于诗家谱系中,凸显其子诗人的身份,徐志摩作为中国现代诗坛浪漫主义的先驱,新月派诗歌的灵魂人物,堪当此典;接着,又以“横死”二字言及命运的荒谬,徐志摩本应超然于世俗噩运,却终究未能逃脱从天而降的劫难。

知子莫如父。“尔本超然”蕴含了一位老父亲复杂的情感,既指徐志摩潇洒不羁的性情,比如他抛弃剑桥学位追随意象派诗歌、与陆小曼的惊世爱情,等等,又含泪控诉世事无常之宿命。

“邂逅罡风”以自然意象暗喻空难,“惨劫”叠合历史典故的集体悲痛于个人命运的具体伤痛,个人不能承受之重。

下联则像是打开了徐申如记忆的闸门:“自襁褓以来”,从儿子求学(康桥岁月)、从师(梁启超、罗素等)、婚姻(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情感纠葛)三个维度,勾勒出徐志摩四十年生命轨迹。这种家庭视角与上联的宏大历史形成张力,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成长细节的熟悉与珍视。

“母今逝矣”指徐志摩生母钱慕英1929年病故,仅隔两年又逢丧子,形成“重赋招魂”祸不单行的双重悲歌。徐申如不仅要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还要在丧妻之伤未愈时再度面对生离死别,面对人世间最最凄凉的惨景惨痛,联中“凄凉”二字穿透人心、令人伤感、催人泪下。

全联伤之切、悲之切、痛不欲生,却未见一个“泪”字,但“伤心”“惨劫”“凄凉”等词眼,徐申如失子之痛,心底早已泪流成河。

这也许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中国老人特有的悼亡方式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晚辈先于长辈离开,被视为不孝,即使再大的悲痛也只能强忍,泪水蒙在被子里流!

对徐志摩诗学才华、人生命运和缠绵爱情,您怎么看?

(原创作品,网图侵删)

作者介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做过律师、新闻记者,崇尚国学经典,喜欢诗词歌赋,坚信生活会越来越美好,敬请关注【四海家园】和你一起感悟万千世界,品鉴人生百态,汲取精神养分,砥砺意志力量。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