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折腾!”年轻人超爱的AI问诊,把老年人整不会了
发布时间:2025-03-26 08:38 浏览量:2
AI技术席卷全球,深圳已有多家三甲医院陆续接入AI问诊系统。在门诊大厅终端机、医护工作站、医院小程序,人工智能的身影无处不在;它既可以秒级生成电子病历初稿,也能实时翻译跨境医疗报告,甚至通过症状分析智能分诊。
面对这种“科技魔法”,年轻人大都赞不绝口,但也有很多银发族却在数字迷宫中步履蹒跚,不禁引人思考:智慧医疗时代,老人们将如何适从。
七成银发患者就诊需协助
近日,60多岁的市民郑先生因腿脚不便,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复诊。在女儿的建议下,他尝试使用医院新接入的DeepSeek智能问诊系统,却被“退出界面即清空输入内容”“不知如何描述症状”等问题难倒。郑先生无奈地表示:“女儿说这能省时间,可每次打字都要重来,太折腾了!”
另一位老年患者林先生则抱怨:“AI建议我吃新药,但医生说我肝不好不能乱用,到底该信谁呢?”这种信任危机在老年群体中颇具代表性。据院方统计,60岁以上患者AI使用率不足18%,超七成需要现场志愿者协助。
与银发群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人对AI问诊的“驾轻就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的就诊台旁,洪同学对记者展示了她向DeepSeek问诊的页面。AI通过她提到的“易泛红”“起皮屑”等关键词,迅速诊断出她的病情状况,还推荐她挂擅长皮肤美容的王医生的号。“就像医疗版高德地图!”洪同学比喻道。
这种“精准导航”正在改变就医生态:在深圳市人民医院,AI预问诊使电子病历生成效率提升40%;港大深圳医院的DeepSeek翻译系统,让外籍患者候诊时间从35分钟缩短至4分钟。
还有一些患者处于观望状态,他们有的是还未来得及尝试AI问诊,有的则是认为目前的传统问诊模式已经足够,对于新技术不太关心。在医院候诊区,一位陪着妻子来看病的李先生说:“我知道医院有了AI问诊,不过我和我爱人都还没试过,感觉现在看病流程也挺顺畅的,再看看吧。”
AI只是患者第一道防线
对于AI问诊的普及,一线医生们既有期待也有担忧。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主任王医生表示:“DeepSeek确实提高了问诊效率,尤其是对常见病的初步筛查很有帮助。但它毕竟是一个工具,不能完全依赖。”王医生提醒市民,AI问诊的结果可能存在误差,尤其是对复杂病情的判断仍需医生的专业经验。“我们希望AI能成为患者的‘第一道防线’,但最终的诊疗方案还是要以医生的诊断为准。”
这种“警惕”已成医疗界共识。深圳卫健委最新《AI诊疗管理办法》明确规定:AI结论必须经医生二次确认方可生效,重大治疗方案需人工复核。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AI问诊记录会被特别标注“非最终诊断”,防止患者误解。
深圳晚报记者 谢启宗 实习生 杜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