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生:多喝点汤吧!人到老年应该喝什么汤?不妨了解下
发布时间:2025-03-28 14:23 浏览量: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医院里不少老年人住院的时候,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不是“吃药吧”,反倒是“多喝点汤”。
乍一听像句宽慰人的老话,可其实不少老医生真是带着经验在劝,尤其是那些营养状况差、恢复慢、精神不太好的老人,汤比饭还重要。
可问题也在这,汤这东西,说简单是水一煮,说复杂,那里面真有门道。到底喝什么汤?怎么喝?什么时候喝?对啥人有用?
一堆人喝了半辈子汤,最后把自己喝成高尿酸、脂肪肝,甚至血脂超标、肾功能也乱套,最根源的错,其实就是汤没喝对。
老年人跟年轻人不一样,最大的变化不是骨头硬不硬,而是代谢能力慢了,消化吸收功能变差了,肝肾负担更敏感了。
年轻人胃里放啥都能搅一搅,大骨头汤、鸡汤、牛尾汤通通无压力,但到了六十岁以后,这些油腻浓厚的汤反而成了负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做过一个流行病学小调查,65岁以上长期饮用高脂浓汤的老人群体中。
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同龄“清汤派”高出近19%,肝酶轻度异常发生率翻了一倍。
这说明啥?说明汤不是越浓越补。有些老人喝完一锅排骨汤、牛骨汤,觉得油花冒着就是“有营养”,但其实那上头浮的不是营养,是脂肪酸残渣。
尤其是经过长时间炖煮的动物骨汤,骨髓里释放出的饱和脂肪、胆固醇碎片和一些微量激素类物质,是代谢系统最头疼的垃圾货。
清华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鸡汤中的饱和脂肪酸在3小时炖煮后达到峰值,而肠道对这种脂肪吸收效率高达92%。
对于老年人这种“排毒慢”的体质来说,这些脂肪根本来不及被用掉,就被储存在肝脏和腹腔周围。
那老年人该喝啥汤?不是不喝肉汤,而是得“去肉精华留植物”。真正对老年人友好的汤,重点得放在植物性膳食纤维+微量元素+低分子多酚抗氧化成分这三块。
这些东西虽然听着不像“补”,但在身体里起的是“润、清、调”的作用。
就拿莲藕百合银耳汤来说,它既不是大补型的汤,也不算传统滋补方,但它对老年人肠道功能、睡眠质量、皮肤代谢的促进效果,比牛骨汤实在多了。
银耳为天然植物胶质,富含酸性多糖成分。其能直接黏附于肠道黏膜形成保护膜,防止肠道过早吸收脂肪,且可增强肠壁“蠕动反馈”,从而缓解便秘问题。
而百合里的皂苷和莲藕中的单宁,具备一定的抗焦虑和镇静神经作用,特别适合那些晚上睡不踏实、白天精神疲倦的老年人群。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对150例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中发现,每周3次喝植物性清补汤的老人,其入睡时间平均缩短约16分钟,清晨唤醒时精神评分高出对照组12%。
这说明,这种汤不仅仅是润肠,更是在调神经节律。
再说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汤——黄豆海带排毒汤。不少老人怕痛风、怕胀气,连豆都不敢碰,其实黄豆只在未发酵、未煮熟的状态下嘌呤高。
而真正煮进汤里后,其中的活性植物雌激素反而能帮身体做件大事:调节肝脏的脂类代谢负荷。
老年人肝脏往往不是功能衰退,而是脂质堆积过多、酶活性降低。豆类里的异黄酮成分能刺激肝脏酶的活性回升,同时调节胆汁酸分泌路径,这能让血脂控制得更顺一点。
海带的价值不光在碘,更多在于它的海藻多糖,这玩意在肠道里像个吸尘器,不但能裹住胆固醇排出去,还能跟肠道菌群打交道,让“产酶菌”活跃起来,提升消化系统的代谢能力。
厦门大学的研究曾经发现,常年食用海带汤的老年群体,肠道内短链脂肪酸浓度比普通组高出25%,而这类脂肪酸是抗炎反应、调血糖、减脂肪肝的核心分子。
还有些老年人偏好喝各种汤水+中药材组合,比如党参黄芪炖鸡、当归枸杞排骨,这种汤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在量和时间。
药补型汤更适合身体底子偏虚、舌质淡、气色差的人,而不适合本身体热、动不动上火的体质。北京中医医院做过一个回顾分析。
发现一部分老人长期高频服用“温补型汤水”,反而引发了血压上升、血糖不稳、脾胃胀闷等副作用,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辨体”而补,只图口味好听和“进补”两个字。
还有一种特别适宜晚年饮用的汤品,那便是洋葱、胡萝卜和番茄制成的三蔬汤。
这不是家常素汤那么简单,这三样合煮,能释放出大量水溶性抗氧化成分,比如槲皮素、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
这三种物质共同作用,对微血管有一定的清洁作用。洋葱释放的槲皮素有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的能力。
胡萝卜中的类胡萝卜素对肠道有养护作用,番茄红素则是对抗氧化应激、延缓血管老化的“老年防线”。
南方医科大学曾经在广州社区做过一项老人营养干预研究,发现每周至少饮用3次蔬果汤的老人群体,其血管硬化评分下降了14%,手指血流微循环改善率高达61%。
这说明汤水如果搭配得当,是可以作为饮食干预工具的,不是简单“补水”那么轻松。
那有些人就有疑问了,说喝汤不都要放点盐吗?老年人本来就得控盐,那这汤还敢天天喝吗?问题就正卡在“调味”这件事上,老年人真正该忌的不是盐本身,而是高钠环境的长期刺激。
汤里头放点盐不是问题,问题是别用鸡精、味精、老汤底、腌肉入汤,这些才是钠含量爆表的元凶。
一份200毫升的超市鸡汤包钠含量能达到800毫克,一碗汤就喝掉了一天建议摄入量的一半,还不自知。
正确的做法是,用天然香料提鲜,比如姜、胡椒、葱、香菇粉、干橙皮这种,它们能刺激味觉、增加香气,不靠钠就能让汤有滋味,而且还能起到一定的抗菌、暖胃作用。
像橙皮汤在台湾、福建一些老人餐饮中就特别常见,不仅有去腻的效果,还能帮助胆汁分泌,对胆囊炎和胆结石有一定缓冲作用。
说到底,喝汤是个门学问,不是说煮什么都补。对老年人来说,汤的意义已经不是“喝热乎的”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温和但系统的饮食调理方式。
它既能润滑身体代谢的每一个环节,也能在不造成负担的前提下,缓慢地修复消化系统、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之间的协作节律。汤喝得对,胜过乱吃补品;汤喝得不对,反倒是慢性伤害。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范志红.喝汤的几个讲究你知道吗[J].生命与灾害,2024,(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