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庆幸我们夫妻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个,年轻轻松点,老年安稳点

发布时间:2025-03-31 12:12  浏览量:7

口述/老王 整理/头条大叔

我蹲在刚装修好的阳台上,看着楼下广场上推婴儿车的年轻夫妻,突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闷热的下午。妻子攥着化验单冲进车间,脸上挂着我从未见过的慌乱:“老王,咱们中标了!”

一、双职工家庭的“生存大作战”

1991年的县城机械厂,我的月薪刚涨到78块。妻子在城关小学教书,每月能拿65块。这在当时算得上体面收入,可架不住两边老人都指着我们拿工资的。

那年头没有“啃老”一说,只有“反哺”的规矩。每月雷打不动给双方老人各寄30块,剩下的113块要应付柴米油盐。记得最清楚的是买蜂窝煤,我们专挑凌晨三点去煤场排队,就为抢那些压碎的煤渣——每斤能便宜两分钱。

儿子出生那天,我骑着借来的二八大杠狂奔十里地,把丈母娘从乡下接来。老太太抱着外孙直抹眼泪:“生得好,生得巧,一个娃顶十个宝。”这话后来真应验了。

二、万元户时代的“超前消费

1997年香港回归那天,我们家添了台联想电脑。386的配置花掉整整八千块,相当于我两年工资。同事都说我疯了,可我算过账:儿子要早点学计算机,报培训班更贵。

这年我们搬进单位分的福利房,90平的三居室。装修时我在工地捡废砖,妻子带着学生糊墙纸。周末骑着新买的嘉陵摩托去郊外挖野菜,后座上绑着欢叫叫的儿子,一家人周末都很开心。

2007年妻子评上高级教师,我们咬牙买了辆奇瑞QQ。银色小车在校园里一停,立刻成了焦点。那些年总有人说我们“不过日子”,可他们不知道,一个孩子的家庭相对就是宽裕点。

三、独生子女家庭的“降维打击

去年同学聚会,当年最风光的王胖子拉着我诉苦。他两个儿子都在省城买房,首付就掏空家底。现在老两口退休金全贴补房贷,连感冒都不敢去医院。

反观我们家,儿子大学毕业留在杭州,首付我们出三分之一,他自己还贷。今年清明回家,臭小子神神秘秘掏出个首饰盒:“爸,这钻戒钱可是我攒的。”我和他妈相视一笑,三十年前的苦没白吃。

姐姐家的情况更让人唏嘘。外甥女嫁得好不用操心,可小外甥成了“毕剩客”,大学毕业了,在家等着复习考试找工作都等了3年还没着落。去年春节,五十多岁的姐夫还在建筑队扛水泥,说是要给儿子攒彩礼钱。姐姐偷偷跟我说,早知道就该学我们“一胎到位”。

四、银发族的“二次创业

妻子去年退休后,把家里的书房改成了作文辅导班。没想到当年批改作业练出的本事,现在成了“知识付费”。周末家里坐满孩子,她穿着旗袍在黑板前讲课,比我这个技术总监还威风。

我在的化工厂马上就要改制,领导想返聘我当顾问。算上退休金和返聘工资,每月进账比儿子在互联网公司的起薪还高。上周把老房子挂出去,中介说能卖八十万,够在海南买套度假房。

楼下棋牌室的老伙计总羡慕我们“命好”,可他们没看见九十年代我们啃馒头就咸菜的日子。当年咬牙没生二胎的决定,就像买股票抄到了历史大底。

现在年轻人总说“躺平”,要我说,过日子就得会算大账。当年少生个孩子,换来的是现在说走就走的旅行、想吃就吃的馆子、想帮孩子就帮得起的底气。这不,昨天儿子视频里说可能要当爹了,妻子立马翻开存折:“月嫂钱早备下了,要是亲家想带,咱就出奶粉钱!”

看着晚霞染红半边天,我忽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当时我们抱着发烧的儿子往医院跑,妻子边哭边说:“要不咱们再要个?”幸亏我咬着后槽牙说了句:“就这一个,咱们赌得起。”

特别庆幸我们夫妻是六七十年代的人,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个孩子,年轻时轻松点,老年时安稳点。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