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太瘦的危害大,专家:60岁以上的老人,体重需保持在这个数

发布时间:2025-04-01 14:31  浏览量:2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主编.《中国老年人健康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年版.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20年)》.

3.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第41卷第6期:“老年人营养不良的识别与干预”

4. 胡大一等.《实用老年医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8年版.

你以为人老了就该“瘦骨嶙峋”?真不是。

很多人觉得“瘦点好,轻松又长寿”,但真相往往让人一愣:60岁以上的老人,太瘦反而可能更早“走”。

这不是吓唬人,这是有实打实研究支撑的——一项覆盖全国近8万老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BMI低于20的老人,死亡风险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甚至略胖的人群。

人一旦上了年纪,身体的“底子”就容易打折扣。肌肉减少、骨密度下降、器官功能退化,这些都和体重密切相关。

年轻时候瘦,可能是身材好;但老了还瘦,那就可能是营养不良、慢病缠身、免疫力下降的信号

很多人以为老人吃得少、动得少,瘦点也正常。

但医学上早就有个词叫“老年性消瘦”,这是个需要引起重视的健康风险信号。

我有一位患者,姓刘,72岁,老北京人,年轻时候是铁路工人,身体挺硬朗。退休后,开始迷上了“养生清淡饮食”,一顿饭两个素菜,没有主食,天天喝绿茶、吃粗粮,体重从65公斤掉到了53公斤。

家人觉得他挺精神,没太在意。直到某次感冒,一发烧就扛不住了,住院后查出低白蛋白血症、轻度贫血、骨质疏松

医生一看,典型的营养不良型消瘦。

老年人要的是“稳健”,不是“骨感”。

根据《中国老年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BMI最好控制在22~26之间

这个范围看起来偏“微胖”,但对老年人来说,正是最佳状态。

怎么换算更直观?

当然,每个人体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你60岁以上,BMI低于20,那就得警惕了。

这可不是“看起来瘦瘦的”这么简单,医学上已经明确指出:老年人低体重是多种慢病、并发症甚至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

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老人本来免疫功能就不如年轻人,过瘦会让身体丧失“抗打击”的能力。

一场流感,都可能发展成肺炎、心衰。

肌肉减少,跌倒骨折风险大增


年纪大了,肌肉少,站不稳、走不远,稍微一滑就摔倒。

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因跌倒导致骨折的比例高达16.2%,而体重过轻者风险更高。

营养不良,影响全身功能
特别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会直接导致肌少症、贫血、白细胞减少、伤口愈合慢等问题。

加速慢病恶化
糖尿病、心衰、慢性肾病的患者,体重过轻往往意味着病情控制差,治疗效果也差。

死亡风险显著提高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刊登的数据指出:BMI低于20的老年人,全因死亡率比正常体重者高出28%。

不少老年人迷信“清淡”,结果就是一日三餐没油水,没蛋白质,没营养。

其实,所谓“清淡”,是少盐、少油、不过量,而不是“空口啃菜叶”。

老人每天至少要摄入60克优质蛋白质,来源要多样:鸡蛋、牛奶、豆腐、瘦肉、鱼类都要吃。

不要怕热量,适当脂肪摄入(如橄榄油、亚麻籽油)对维持体重非常关键。

有个真事儿:我在医院见过一个老太太,85岁,耳聪目明,就是体重只有41公斤。

她坚持“素食主义”20年,几乎不吃肉。结果查出严重骨质疏松,腰椎已经压缩性骨折,疼得坐也不是,躺也不是。

她那句“清心寡欲,吃素养生”,在病床上听着特别扎心。

别觉得自己肚子不大、腰细腿细就代表健康。

对于老人来说,肌肉量比体重更重要。

肌肉不仅决定了老人的行动能力、生活自理程度,还和心脏功能、糖尿病控制、免疫力密切相关。

“肌少症”现在已经被列为一种独立疾病,老年人患病率超过30%。

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肌少症”风险?可以做个简单小测试:

· 单脚站立能坚持不到5秒?

· 坐下再起立超过15秒?

· 上楼梯费劲、容易气喘?

· 手握力明显下降?

如果有两个以上符合,建议去医院做个肌肉功能评估

增重不是“猛吃猛喝”,而是有策略的“养肉不养膘”:

主食不能少,粗细搭配更健康
不要只吃小米粥、馒头,要有红薯、燕麦、糙米等复合碳水,增加热量同时有饱腹感。

每天吃够优质蛋白
一天一个鸡蛋、250毫升牛奶、一块豆腐、两小块瘦肉或鱼,是基本配置。

可以做成炖菜、煲汤,既容易消化又增加食欲。

适度加餐
上午和下午各加一顿点心,比如坚果、酸奶、小米粥,既增加热量又促进吸收。

适当锻炼,别怕累
散步、八段锦、举哑铃等轻度运动可以促进肌肉合成。

锻炼+营养,是老年人增重的“双保险”。

定期体检,排除疾病
如果体重下降明显,一定要排查是否有甲亢、恶性肿瘤、结核、糖尿病等疾病。

有人说老年人胖点难看?那是没看过“瘦骨嶙峋”的老年病房。

真正健康的老人,是脸色红润、走路稳健、吃嘛嘛香的“壮实型”。

在老年科门诊里,我们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我爸这人瘦瘦的,从来不生病,怎么突然一下就……”
这“突然一下”,往往是身体早就出了问题,只是“瘦”掩盖了真相。

所以,不要再给老人灌输“越瘦越好”的老观念了。

健康的老年生活,就像一碗浓浓的鸡汤——不油腻,有点厚重,才最滋养人。

60岁以后,体重不是“轻”就好,而是“合适”最重要。让我们放下“以瘦为美”的执念,给父母、给自己一份真正的健康保障。

人到暮年,别再“轻飘飘”地走下坡路,要“稳稳当当”地活得有质量、有尊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