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公布的“一级致癌物”,很多中老年人当成宝,莫大意了!

发布时间:2025-04-21 21:32  浏览量:1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在中国,很多人家饭桌上都有一样“宝贝”,老人一吃几十年,孩子不敢劝。

问题是,这“宝贝”,被世卫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

这不是耸人听闻。是真的有些食物,中老年人当补品吃,年轻人看着直皱眉,而科学证据早已给出明确警告。

偏偏越是农村、越是讲“老理儿”的地方,这些东西出现得越频繁,甚至成了“孝顺”的象征。

腌制咸菜、槟榔、加工肉制品、酒精饮料……这些都在一级致癌物名单里。

可在很多家庭,它们依然是“待客的体面”。

最典型的就是腌制食物。东北的大缸酸菜、四川的泡菜坛子、湖南的辣萝卜……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传统”,而且吃起来确实香。

问题是,长期食用这些含亚硝胺的食物,和胃癌的发病率高度相关——这不是猜测,是数十年流行病学研究后的结论。

中国是胃癌大国,每年新发病例将近一半来自中国。

为什么?饮食习惯是绕不开的关键因素。

你可能听过“少吃腌制食品”,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背后的机制。腌制过程中,尤其是发酵不当或储存不当时,容易产生亚硝酸盐。

在胃酸环境下,这些化合物会转化为亚硝胺类致癌物,这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1978年就确定的一级致癌物。

一级,是最高级别的警告。

意思是,确凿致癌,证据充分。

而这些东西,很多中老年人却当成“开胃神器”,甚至觉得“吃点酸菜能消食”“泡菜杀菌”。有的老人一顿饭离不开咸菜,饭前来一口,饭后还要舔舔汤汁。

年轻人劝他们少吃点,反而被嫌“没见识”。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加工肉制品上。

香肠、腊肉、火腿、午餐肉……每一样都能勾起“年味”和“回忆杀”。尤其腊肉,在南方很多地方过年过节必须吃,甚至有家庭一年四季都挂着腊肉。

问题是,加工肉制品的致癌风险同样明确。

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级致癌物。

这不是临床试验的假设,是基于800多项研究得出的结论。

长期吃这些含亚硝酸盐的加工肉类,和结直肠癌有关。而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逐年上升,且出现了年轻化趋势。

很多人以为自己“肠胃好”,其实是肠道在默默承受几十年的慢性损伤。

有些人一边吃着腊肉、一边喝着酒,还会说“这才是生活”。但酒精也是一级致癌物,而且是多器官癌症的已知风险因素。

肝癌、口腔癌、食道癌、乳腺癌……和酒精密切相关。

很多人以为喝点小酒“活血通络”,这是伪科学。

酒精在体内代谢时,会生成一种叫乙醛的物质。

这种东西本身就是强致癌物,对细胞的DNA有直接损伤作用。亚洲人普遍缺乏乙醛脱氢酶,代谢慢,毒性更大。

所以你酒量不好,不是你矫情,是你的肝天生没法承受。

要命的是,很多中老年人一边喝酒,一边还抽烟。

烟草当然也是一级致癌物。吸烟与至少15种癌症相关,不仅仅是肺癌。

更别说,烟和酒联用,致癌风险是叠加甚至倍增的。

很多中老年人并不是不知道烟酒不好,他们只是觉得“活着就要痛快”。

问题是,得了病,痛快没了,受苦的是全家。

家有老人,最怕他们“老而不信”。

年轻人拿出论文、科普,他们一边甩脸子一边说“我吃了一辈子也没事”。但数据不会说谎。

那些得了癌的老人,也曾说过这句话。

槟榔也是一样的戏码。

在湖南、海南一带,嚼槟榔是一种“习惯”,甚至被包装成传统文化。但槟榔也是明确的一级致癌物,尤其和口腔癌、咽喉癌关系密切。

很多癌症医院的口腔科医生都说过:一看口腔癌的患者,十有八九嚼槟榔。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些致癌物的“文化惯性”太强,几代人都在重复同样的饮食方式。很多老年人并不是缺乏信息,而是对信息的抗拒

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医生的建议。但癌症不会因为你“吃了一辈子”就放过你。

它只看累计的风险暴露量。你吃进去的每一口致癌物,细胞都记着,哪怕你暂时没感觉,风险也在积累。

等到症状出现,往往已经晚了。

有人说,那是不是这些东西一口都不能碰?也不是那样。关键在于频率和量。

偶尔吃,没错;天天吃,才是问题。

比如腌菜,家庭自制且卫生得当的,偶尔吃点问题不大;但如果天天吃、每顿吃,而且还喜欢拿腌菜汤泡饭,那风险就大了。

腊肉、咸鱼这些东西,最好只在节日偶尔吃,不要当成日常主食。

酒更是如此。

真正健康的饮酒标准是——不喝就是最健康的饮酒方式。所谓“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早已被医学界否定。

即使是红酒,也不是“抗氧化”的理由。

如果你家里有老人,建议你换个方式劝说他们。

不要用“我给你科普一下”的口气,那只会引发对抗。可以去找他们信任的医生、权威节目,或者让他们看看身边得病的例子。

对很多人来说,“看到活人倒下”,比“听你讲道理”更有效。

还有一种办法是“替代”:比如做点清淡又有味道的小菜,慢慢替代咸菜;用蒸煮代替熏腊;用无酒精饮料替代白酒。

嘴巴和习惯一样,都是可以慢慢改的。

如果你自己是中老年人,那更该留点心。别再说什么“活一天算一天”,你活得好不好,不只关乎你自己,还牵连家人。

得癌不是“死就完了”,而是长时间的病痛折磨、高昂的治疗费,还有家人心理和经济的双重压力。

别让“我吃了一辈子也没事”的侥幸心理,成为你未来最痛的悔恨。

世卫组织公布的一级致癌物,不是吓人,是在救人。

有效的防癌方式,从来不是靠“灵丹妙药”,而是从日常的点滴做起。

少吃腌制、减少加工肉、戒烟限酒、定期筛查,这些看起来没那么“神奇”的建议,其实是真正拉开健康差距的关键。

我们不能控制基因,但能控制生活方式。

别再把致癌物当宝贝,尤其是那些吃了一辈子还觉得“没事”的东西,它们从来都不是安全的,只是你还没被击中而已。

别让习惯,成为你健康的“慢性谋杀者”。

参考文献:

[1]张弛,李强.中国胃癌发病现状与防控策略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23,45(4):312-318.

[2]刘文华,王晓峰.加工肉类食品与结直肠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综述[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4,25(2):158-162.

[3]陈立群,高志强.槟榔与口腔癌关系的流行病学证据[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2,57(8):62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