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老年团”的暴利陷阱,中国老人正在被收割?

发布时间:2025-06-08 15:53  浏览量:13

作者:蒋君正

编辑:陈 明

摘要:揭秘银发经济虚假繁荣下的旅游乱象与突围之路


近年来,低价老年旅行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既能够低价出门游玩也能获赠礼品成为旅游市场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从表面看来,这似乎表示"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揭开这层华丽的面纱,暴露出的是一系列行业乱象和深层矛盾。

清晨六点,湖南长沙一小区门口已聚集了二十多位白发老人,他们拖着印有旅行社LOGO的拉杆箱,兴奋地等待着前往江西宜春的“两天一夜养生之旅”,宣传单上赫然写着“99元全包,零购物,赠送养生讲座”。类似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地上演。

《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4)》显示,2024年,我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游客总计11.94亿人次,占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36.81%,中老年游客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客源,旅居、康养等服务产业前景广阔,其中60岁以上老人超过60%选择的是价格在200元以下的短途旅行团。

知名OTA平台数据显示,“老年特惠团”搜索量同比激增320%,99元、199元的超低价产品长期占据销售榜首。表面看来是一片蓬勃发展,但背后存在一系列行业乱象和深层矛盾。

市场上所谓的“低价老年团”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保健品团”,以旅游为幌子行推销之实;二是“房产考察团”,借免费旅游吸引老年人看房;三是“真低价团”,通过缩减服务标准和增加购物点维持成本。

多数旅行社负责人坦言:“纯玩团根本做不起来,老年人价格敏感度太高,我们只能在其他环节找补”。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正在透支老年旅游市场的健康未来。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虚假繁荣掩盖了老年旅游服务的结构性缺陷。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当前老年旅游产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缺乏针对不同健康状况、经济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分层设计”。低价策略成为大多数旅行社争夺老年客源的唯一手段,反而抑制了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当行业陷入“价格越低一质量越差一需求越受限”的恶性循环,所谓的繁荣不过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

要理解低价老年团的盛行,必须解析其背后的商业逻辑。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理论在此得到充分体现,旅行社通过极低的基础价格吸引价格敏感型老年消费者,而后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利润。这种模式的运转在于三个关键点:老年人的时间机会成本低、群体易从众心理,以及退休后强烈的社交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72%的老年人选择旅游产品时首要考虑价格因素,远高于对餐饮品质 (18%) 和住宿标准(10%)的关注。这种消费心理被商家精准捕捉,从而产生各种隐性盈利手段。典型的如“养生基地”模式,旅行社与偏远地区酒店合作,以极低价格承包客房,行程中安排大量“健康讲座”,实则推销高价保健品。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种模式下,每位老人的综合收益可达团费的5-8倍。但这种商业模式的代价十分沉重。据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数据显示,老年旅游投诉中,72%涉及虚假宣传,38%与强制消费有关。更隐蔽的危害在于服务质量的系统性降低,为压缩成本,一些旅行社雇佣无证导游,使用不合格车辆,安排超负荷行程。再看看老年旅行社的行程单显示,一天内要游览五个景点,包括两个购物点,对老年群体体力的漠视令人震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还造成了“双重剥夺”效应。一方面,老年人获得的是缩水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他们被迫承受隐性消费带来的心理压力。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发现,参加低价团的老年人中有43%表示"旅行后感到疲惫而非放松",28%的人因购物压力产生愧疚感。这种负面体验正在侵蚀老年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从产业链角度观察,低价竞争导致整个价值分配失衡。大部分的导游基本工资只有2000元,收入全靠购物提成,不得不对老人软磨硬泡。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将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置于对立位置,破坏了旅游最本质的人文价值。当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最终受损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

在低价团乱象背后,是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市场对老年旅游需求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传统观念将老年旅游简单等同于“便宜”和“景点拍照打卡”,却忽视了这一群体多元化、品质化的真实需要。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21年调查显示,68%的老年人希望旅行“增长见识”,55%期待“结交朋友”,仅有29%将“价格便宜”列为首要考虑。健康老年生活的理念下,旅游对老年人的价值已超越娱乐层面。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适度的旅行活动能有效延缓认知衰退,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定期参与文化旅行的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比居家者低40%。然而,当前市场上大量低质老年旅行团不仅无法提供这些益处,反而因高强度行程、恶劣食宿条件对老人健康构成威胁。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需求差异也被市场忽视。研究发现,60-70岁的老年人更青睞登山、徒步等轻度探险活动;70-80岁的老年人偏好文化体验和养生项目;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则需要配备专业医护的慢旅行。

现有产品却将这些需求混为一谈,导致服务严重错配。还有一些旅行社曾推出“银发摄影团”,因行程强度过大导致多位参与者不适,最终引发投诉。

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同样被低估。虽然智能手机在老年群体普及率达86%,但仅有32%能熟练使用旅游APP。这使得他们过度依赖线下渠道,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南京大学的一项追踪调查发现,通过子女预订旅游产品的老年人,满意度显著高于通过传统门店报名者。这种数字排斥现象,限制了老年人获取优质服务的机会。

最令人忧心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缺失。中国社会特有的“节俭基因”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节俭使许多老年人对自身消费抱有负罪感,低价团恰好满足了这种心理。但适度的高品质消费其实能增强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当市场不断强化“老年旅游等同于低价”的刻板印象,实际上是在剥夺他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


打破低价老年团的困局,需要全行业进行价值重构。首要是建立“老年友好型旅游”标准体系,这不仅要使硬件更加适合老年人,还包括服务理念的重塑。

在这中间日本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其“银发旅游认证制度”从行程设计、餐饮营养、应急医疗等12个维度制定标准,达标企业可获得政府补贴。因此中国旅游协会也应推动老年旅游服务规范加快落地,通过星级评定引导市场分化。

在国内一些先行者已探索出成功模式:上海一旅行社推出的“老同学回忆团”,围绕特定年代设计主题行程,邀请历史学者随团讲解,虽然价格是普通团的2倍,复购率却达45%;成都旅行社开发的“三代同游”产品,专门设计祖孙互动环节,解决了老年人单独出行的家庭顾虑。这些成功的探索,精准把握情感需求,老年人愿意为品质买单也能够扫除子女的顾虑。

针对老年人数字技能不足的问题,科技公司可以开发的“语音智能行程管家”,让子女通过远程协助功能帮助父母规划行程。VR技术也能应用于老年领域,北京故宫推出的“银发VR慢游”项目,让行动不便的老人能坐着欣赏全景展览。这些创新不仅解決了痛点,更创造了新的价值增长点。

商业模式的革新同样重要。“会员制老年旅游俱乐部”在长三角地区取得成效,会员缴纳年费后享受折扣价,旅行社通过稳定客源摊薄成本。另一种模式则是通过“旅游+养老”的深度融合,将短期观光与中长期居住结合,形成持续收益。这些探索表明,跳出传统旅游思维,银发经济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问。

老年旅游不应再定位为“廉价消遺”,而应强调“成功老龄化的重要投资”。欧盟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旅游上年支出超过5000欧元的老年人,健康医疗支出平均减少23%。这种健康收益应成为市场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老年群体建立更积极的消费观念。

低价老年旅行团现象反映了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银发经济市场淮备明显不足。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5年,老年旅游消费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面对这一巨大的市场,企业如果继续执着于低价策略,不仅会错失发展机遇,更将承担巨大的道德风险。

当前成熟的银发经济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尊重老年消费主权,不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诱导;二是提供真实价值,而非虚假宣传;三是注重体验而不仅是交易。北欧国家的“老龄化平等旅游计划”值得思考,其核心理念是“让每个老年人都能享有有尊严的旅行”。这种人文关怀,正是中国银发经济最缺乏的。

国家应加强市场监管,更应建立激动机制。比如对开发适老创新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将老年旅游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支持养老机构与旅游企业跨界合作。

对子女而言,帮助父母选择合适旅游产品也是一门学问。建议关注几个关键点:核查旅行社的老年旅游经营资质;确认行程中医疗应急方案;优先选择主题明确的深度游;善用第三方评价平台核实口碑。更重要的是,尽可能亲自参与父母的旅行规划,这既是质量把关,也是亲情传递。

当我们的社会正在快速变老,如何满足3.1亿老年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衡量经济质量的重要标尺。

低价老年团的乱象提醒我们:银发经济不是简单的“老人钱好赚”,而是需要对不同生命阶段有深刻理解的专业服务。唯有将温度与尊严注入商业模式,才能真正释放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

毕竟,每个人都终将老去,今天我们为老年生活品质做出的努力,终将成为明天自己的福祉。


参考资料:

1.光明日报,《旅游适老化:让“银发族”享受美好旅途》,2025年

2.中国旅游发展研究院,《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4)》,2025年

3.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2022年

4.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