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爪是骨质疏松的良药?医生建议:老年人保护骨质牢记4点
发布时间:2025-06-15 09:45 浏览量:1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小时候,总觉得老人爱啃鸡爪是一种“口味独特”的习惯,直到有一天,母亲悄声说:“这东西啊,不光香,还是护骨的宝贝。”
那时我还不太信,直到身边一个阿姨因为骨折住院,医生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平时吃点鸡爪,对骨头有好处。”
原来,鸡爪早就被一些老中医视作“天然的补骨食材”,只是我们从未真正重视它罢了。
鸡爪的好,藏在那一层层胶质里。富含胶原蛋白,这点大家都知道,但它对骨质的保护作用,很多人却并不了解。
胶原蛋白是骨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了骨基质的90%,没有它,钙再多也“粘”不住。而鸡爪中还有丰富的钙、磷、锌等微量元素,这些都是骨骼重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但问题也来了。不是吃了鸡爪就能万事大吉,骨质疏松这事儿,跟年纪、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都有关系。
尤其是上了年纪,骨密度下降是必然趋势。有数据显示,我国超过65岁的女性中,每两人就有一人存在骨质疏松。这不是夸张,是现实。
年纪一大,钙的流失速度变快,可吸收能力却在下降。就拿母亲来说,明明每天喝牛奶、晒太阳、吃钙片,可还是查出骨密度低。
医生摇头说:“不是你吃得不够,是你吸收不了。”这话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总以为补钙就是多吃含钙的东西,却忽略了身体的“加工厂”——脾胃的功能。
脾胃虚弱,吃进去的再好,也未必能被吸收。中医有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所有营养都要靠它们转运。
有些人吃得多,却还是营养不良、骨质疏松,说到底,是吸收出了问题。很多中成药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调理脾胃,让身体自己把营养“抓住”。
母亲那阵子除了饮食调整,还开始服用一些中药调理身体。比如含有黄芪、人参、白术的中成药,既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又能改善肠胃功能。
服用一段时间后,她不但胃口变好了,精神也足了,连腰酸背痛都减轻不少。医生说,这是因为气血足了,骨头自然有了“养分”。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就是肠道菌群的平衡。很多人不知道,肠道菌群对钙的吸收也有影响。研究发现,肠道内有益菌增多时,钙的吸收率可提高30%以上。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中药会强调“调肠道环境”,而不是单纯补充益生菌。比如一些药物中含有山药、茯苓、陈皮等成分,不仅健脾,还能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从根源上提升吸收能力。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光靠吃鸡爪和调脾胃就够了吗?实际上,骨质疏松的预防,必须从多个角度入手。
母亲的医生曾说过一句话:“骨头这东西,不疼不痒,一断就晚。”确实如此。等到骨折了再补,远不如提前做好防护。
那段时间,我陪母亲做了不少改变。第一是适当运动,尤其是负重训练,比如散步、慢跑、打太极。医生说,骨骼需要压力刺激,才能不断自我修复。
第二是规律作息,不少人夜里不睡、白天打盹,扰乱了身体代谢,骨代谢自然也乱了。
第三是情绪调节,长期紧张焦虑会影响内分泌,进而影响钙的代谢。母亲开始每天听听轻音乐、练练书法,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当然,鸡爪的摄入也要讲究方式。不能过度油炸、重盐重辣,这样反而伤了脾胃。最温和的吃法,是清炖,配点枸杞、黄芪、党参,既补气又养骨。
母亲每周炖两次,喝汤带肉吃,一点也不腻,反而成了她最期待的一餐,还有一点要提醒,那就是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调理。
很多人一听骨质疏松,就开始大把吃钙片、喝骨头汤,却忽视了自身体质的差异。医生曾讲过,有些人脾胃湿热,补得太猛反而上火;有些人脾胃虚寒,吃了凉性的钙粉,肚子就胀气。
母亲现在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医生说她的骨头“比去年还密实了些”。这话听着虽然朴实,却让人安心。她自己也常说:“以前不懂,把骨头当空气,现在懂了,才知道它有多重要。”
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很多年轻人,常年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均,骨头早早就“发空”。如果能早点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等到年老时才后悔。
鸡爪虽小,护骨有道;脾胃虽隐,养骨为本。保护骨质,是一场从年轻就该开始的持久战。
参考文献:
[1]王晓波, 吴静, 李洁. 鸡爪胶原蛋白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的影响[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22, 30(1): 45-49.
[2]张敏, 李红, 黄洁. 中药复方调理脾胃对老年骨质疏松影响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23, 29(4): 62-65.
[3]刘倩, 王晋, 陈旭. 肠道菌群在钙吸收及骨质健康中的作用[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4, 36(5): 41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