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都买不到的“限量版”包,他们人手一支?

发布时间:2024-04-29 20:01  浏览量:10

从去年的某天开始,新中式的风刮起来直到今天都没停。从原来小众圈子的独自美丽,到如今的全民狂欢,杨幂功不可没。生日时的宋锦配翡翠,让一群人血脉觉醒,掉入新中式的坑至今没爬出来。接下来的新中式连环刷屏,更是带火了不少小众中式品牌。火速崛起的新中式热潮,也让“宇宙中心”曹县迅速接住了这场泼天的富贵。马面裙、旗袍、马甲等传统服饰经过日常化改良,让曹县的每一台缝纫机日夜不停歇。
新中式赛道卷而又卷后,到现在为止,已经细分到了“坎普新中式”“禅意新中式”“哥特新中式”等更为具体的种类。中国人这不就有了自己的Campcore、Quiet Luxury和Gothcore?👈 从左往右分别为 👉Le Fame 24SS、ZHUCHONGYUN 24SS、M Essential 24SS新中式的“新”,正在于它把传统服饰和现代服装融为一体的包容性。所以很多人认为,穿着立领对襟,背现代款的包也毫无违和感的画面,只能出现在新中式身上。但其实,我们现在见过的很多包,都是古人背过的。如果经常看古装剧,一定会注意到,里面的人物出远门都是把所有家当拿一张包袱皮裹起来,背上就走。《云囊传》剧照

诚然古人行李数量少,但他们在包上的讲究程度可不低。早在甲骨文时期,就有关于“包”的文字。

“包”字演变过程古人外出时,有各式各样的包包款式可以选择,这些包在设计和功能上都与现代的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山西忻州九原冈北朝壁墓中的挎包女性

《公刘》中的诗句“廼裹餱粮,于橐于囊”描述的就是携带干粮准备远行时将食物装入包囊的场景。

到了先秦时期,人们解决了基础的衣食住行,就开始琢磨如何提升生活体验感。他们开始注意到身上携带物品不仅增加负重,还影响外观。于是,一种名为“囊”的装置被制作出来,用以容纳钥匙、手巾、印章、凭证等外出必需品,并系挂在腰间。慢慢地,这形成了一种习俗,并被称为“佩囊之俗”。

汉代浅缘绢刺绣花草纹镜袋 (新疆山普拉墓葬出土) “佩囊”是中国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包包,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从未退场。尽管名称和样式可能有所变化,但它一直是古时候人们外出时的必备物品。《宣宗行乐图》(局部)/【明】商喜绘故宫博物馆藏到了北朝隋唐时期,女性地位大大提高,也需要常常出门交际。这个时候的包开始在女性市场发力。手提袋、背包、挎包等已经成为了当时女性身上常见的时尚单品。很大程度减少了外出携带东西不便感的同时,也更具装饰效果。
1988年西安东郊韩森寨红旗电机厂盛唐墓葬中出土的鼓目鹰鼻胡俑所携带的半圆包,正是这些年流行的手包模样。左:鼓目鹰鼻胡俑 右:Polène Numéro Dix敦煌莫高窟第17窟北壁壁画《近事女图》中也有一只仿佛穿越过去的包,如果把它抠下来放到现在,也丝毫不违和,而且是很受欢迎的那种。“近事女”是指在家奉佛并受五戒的女子,而她身边树上悬挂的包,跟办公室女孩人手一只的托特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左:《近事女图》局部 右:Goyard Saint Louis
2014年在陕西华阴市唐宋素墓出土的唐代挎包女俑,也是古代手袋潮流发展史上的一笔。图中女俑手提的包袋呈菜篮子状,很多现代设计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右:爱马仕Picotin Lock 18有时尚的地方,必然存在“奢侈品”的概念,在古代也是如此。
正如任何一种时尚单品的发展史,量变终会引起质变。普通的包作为人人都能拥有的实用型日常单品,已经不能满足“老钱”们精益求精的生活标准了,于是在材质、设计、工艺方面都开始卷了起来,就像现在的高定,不一定要实穿,但一定要华丽亮相惊艳所有人。

刺绣荷包/ 故宫博物馆藏

上过热搜的这只古代高定包出土于南京江宁区将军山明成化十年沐斌继室夫人梅氏墓,是明代制的嵌宝石莲纹金盒,也被称为“嘎乌盒”。【明】嵌宝石莲纹金盒/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古代女性出席佛教活动时经常会将它佩戴在胸前,可用来盛放香料或经文等佛教用品。金盒为金质材料打造,上面更是镶嵌着各式各样的宝石,精湛的制作工艺尽显奢华。金盒侧面以缠枝莲纹为装饰,盒底以如意云纹为地纹,刻有梵文六字箴言,具有极高的宗教与艺术价值。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的錾花缠枝莲龙纹带链金盒也是出自明代。该金盒用多块金片加以锤揲制成。金盒四周镶嵌着红、蓝等各色宝石,盒面中心有一条龙游走在莲花之间,具有浓厚的佛教意味。金盒顶端穿孔,便于穿链携挂。每个细节都设计得恰到好处,不装东西的时候也是无比精致奢华的装饰品。【明】錾花缠枝莲龙纹带链金盒/ 观复博物馆藏大家都知道,现在买一些包需要配货。但在古代,配的不是货,是身份卡。
没错,包在古代不仅有着实质性的用途,更是身份的象征。在汉朝,包包的普及率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不少商人在生活品质上开始向贵族靠拢。为了凸显地位,皇室亲自出马,特意为贵族打造了一款特供包,名为“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章信件。绶囊通常被赏赐给战场上的立功之臣。因此,在汉朝,拥有绶囊之人也享受高贵的身份。这是包第一次被用以凸显人的身份地位。汉画像石上的汉代官吏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大臣们用它在上朝时用做“会议记录”。古代官员原则上来说,一人仅用一只笏,但公务繁忙的官员则允许用几个,几个拿不下,就备一个袋子,这个袋子就是笏囊。张九龄画像 《江苏扬州张氏族谱》
唐代张九龄为相时,因年老体弱,所以让随从背着笏囊,没想到官员纷纷仿效,演变成一种时尚风潮。
【清】蔡襄画像/ 中国国家美术馆藏

紫荷也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宋书•礼志五》记载:“朝服肩上有紫生袷囊,缀之朝服外,俗呼曰紫荷。”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所以古人称之为“紫荷”。

再后来,包的样式衍变成了“鱼袋”,为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在唐朝,三品以上官员佩戴金鱼袋,五品以上佩戴银鱼袋,六品以下则无鱼袋。
据《唐六典·符宝郎》中记载:“随身鱼符,所以明贵贱,应征召。”说明鱼符在当时有着表明身份的用途,还被用在皇帝征召时。【唐】左内率铜鱼符/ 咸阳市渭城区唐杨全节墓出土从“佩囊之俗”到“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从纯功能性物品到极尽巧思的饰物,在中国古文明的长河里轻拾一缕关于包的历史,就足以窥见流动的时尚史和不停前行的人文精神。东方美学源远流长,从北朝到现在,包袋里装着生活的本质,也承载着1500多年的历史缩影。有人说:“新中式不是一种‘新’的时尚,而是埋藏的血脉终于觉醒。”时尚“包”史还在继续进行,那下一个觉醒的会是什么呢?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