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地球日,用影像记录环保故事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3 浏览量:10
过去一年里,国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环保题材影像。电视剧《江河之上》、电影《雪豹》、纪录片《雪豹和她的朋友们》等国产作品纷纷聚焦环保议题,用影像的力量讲述动人的环保故事,深受观众好评。
环保影像记录现实,反映现实,能够启发人们思考。在第55个世界地球日,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成功举办了“环保影像:从记录到启示”论坛。本次环保影像论坛邀请了8位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影视制作人及环保行动者,一同探讨如何运用影像艺术来传播环保理念、记录环境变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有志于投身环保影像事业的青年学子,嘉宾们也纷纷提出了许多创作层面的建议。
用影像为环保发声,传播好故事
年轻人要如何接触并创作环保议题?如何用影像真诚地打动观众?纪录片《雪豹和她的朋友们》制片人郭永浩、电影《雪豹》的出品人南吉、SEE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总监卢之遥博士、纪录片导演史哲宇对这些问题都畅所欲言,根据各自的经历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郭永浩
在《雪豹和她的朋友们》制片人郭永浩看来,中国的自然影像存在一定的人才空白,整体创造力相对薄弱,许多拍摄往往是宣传片。他透露,《雪豹和她的朋友们》原本只是在做一个常规性自然影像计划,但在国外制作人的助力下,找到了一条成片的故事线。该片以寻找“雪山之王”雪豹为核心线索,讲述了三位牧民如何从牧民转变为摄影师,成为雪豹的保护者,如何追寻雪豹的踪迹以及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的故事。2023年夏天,该片登陆院线,累计票房超过280万,获得豆瓣8.4分的高分。
郭永浩强调,捕捉自然影像的难题在于它的在场性。通过常规性自然影像计划,他们将牧民转变成摄影师,解决了纪录片在地性的难题。他透露,未来他要与多个国家公园合作,继续推动纪录片拍摄者的在地培训计划。最后,他还从自身的从业经验出发,给予青年创作者三点建议。他认为,青年学子要走环保纪录片的创作道路,一是要成为“科学家”,对自然世界有所认知和了解,二是要成为“艺术家”,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和拍摄高质量素材的能力,三是要成为“修行者”,看到他人的故事和辛勤,知晓自己的创作目的。
史哲宇
另一位嘉宾史哲宇既是一位纪录片导演,又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他首先从学术的角度向现场观众介绍生态环保与纪录片的密切关系。他指出,拍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是纪录片一直以来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实际上,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就是一部自然生态片,影片记录了因纽特人在北极圈的生活,展现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家人守望相助的故事。
而中国第一部国际知名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也是讲述大兴安岭鄂伦春族人面对现代化冲击的处境的故事。海内外的纪录片人都在自然生态片上有着相当多的投入和贡献,而这正展现自然题材纪录片普世价值的优势。青年学子投身创作环保影像,既能讲好中国故事,又能呈现人类共通的情感。
史哲宇认为,在创作上,青年学子需要找到一种更具青春样态的、更完善的年轻人表达方式。他也给致力于投身创作纪录片的年轻人提了几点意见,一是要发现身边的生活和故事题材,二是要培养自身基本的专业能力,提高对影像的表达能力,三是要认识到纪录片成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恒心。
南吉
而关于青年人如何获得出品人青睐的话题,电影《雪豹》出品人南吉分享了她的看法。她认为,创作者首先需要是真诚的和热爱电影的,其次需要有一个动人且扎实细腻的好故事。《雪豹》就是如此,导演万玛才旦对电影的热爱和执着打动了她,基于对万玛才旦的文字和电影作品的了解,她最终决定要支持《雪豹》。
电影《雪豹》围绕一只雪豹咬死牧民的羊后应当“杀豹”还是“放豹”的冲突展开,取景地在青海三江源地区,被誉为是“内蕴深厚的生态电影”。为此,南吉还分享了一个小小的幕后故事。在三江源地区拍摄时,剧组搭建了临时的帐篷生活了一个多月。在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帐篷的里边和外边都顽强地长出了嫩绿色的小草。这件事非常触动她,“在一个极寒的天气下,我觉得人与自然的交互是非常密切的,只要我们去用心呵护,它们都是有感知的。”
卢之遥
圆桌还邀请到生态学博士卢之遥从自己的角度谈论影像作品推动环保的影响力。她深情地回忆起大学期间与同学一同观看《可可西里》的场景。这部拍摄无人区环保使者的电影给予当时自己年轻的心灵莫大的冲击,从而有所行动。“这样一些影片让大家能够关注到环保问题,从中去思考,还鼓励了一批年轻人真的投身于环保事业当中”。
而真正让她投身于环保事业的还是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这部2006年推出的纪录片讲述了环境学家艾伯特·戈尔通过科学论证以及动之以情的阐述,说服观众重视全球变暖的现象、阻止全球变暖的故事。卢博士强调该片的前瞻性,也正是该片对气候变化议题的集中探讨促使无数环保行动家投身气候变化的项目中,其中也包括她在内。
此外,卢博士还分享了自己在南极考察中拍摄到的影像,她表示,无论是冰川断裂时的美丽还是鲸鱼在海面上活动的景象,自然能够给予人们很多力量。而我们此刻的很多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到远在南极的气候变化。唯有“通过这样的影像,通过一些很好的传播场合,让大家去感受自然,然后去为自然去行动、去改变。这是非常宝贵的。”
影像和艺术一同汇聚行动的力量
关于如何利用影像和艺术推动和促进环保行动,班夫山地电影节国际海洋电影策展人钱海英,海洋纪录片导演陈陈,抱朴再生创始人刘学颂,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理事杨旭一同分享他们的故事和启发。
钱海英创办了班夫中国,将“户外奥斯卡”班夫山地电影节引进中国。她首先从策展人的角度介绍现在全球环保影像的发展。她发现,在过去几年里,世界各地的环保影像迅速发展,优秀作品越来越多,说明这个偏小众的行业已经聚集了一大波优秀的人才。
在她看来,自然环保影像的核心还是要有打动人的故事。她详细地介绍了另几部北影节班夫特别展映活动的作品《独步北极》《鲸鱼之歌》《追逐雷霆号》《变革之浪》的幕后故事及理念。例如,《追逐雷霆号》拍摄海洋守护者协会成员横跨三大洋,历时110天追逐“雷霆”号拖网渔船,记录其非法捕捞证据的全过程。她介绍,当“雷霆”号被抓到非法捕捞时,他们不惜自沉毁灭证据,而海洋守护者协会的志愿者义无反顾地跳上船去挽救证据。在如今这样的金钱和物质时代,还有这样的人为了理想,为了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去冒险。一方面环保行动者的勇气令人敬佩,另一方面拍摄和展现他们的故事会激发观众内心的热忱,坚定观众对未来、对环保的信心。
陈陈
对于保护海洋,青年导演陈陈也深有感触。曾经是一名综艺节目编导的她,热爱一切和海相关的活动,借此放松工作的压力。2019年,机缘巧合之下,深圳公益机构潜爱Dive4love邀请她执导纪录片《寻找珊瑚海》,到世界各地记录珊瑚保育者的故事。她才知道这部改变了自己职业规划的纪录片,正是有阿拉善SEE深港项目中心的助力才得以开始制作。执导完《寻找珊瑚海》后,陈陈将自己爱好变成了职业。如今,她已经离开忙碌的综艺行业,投身环保事业,身份不仅是一名海洋纪录片导演,还是深圳市绿洲环保公益事业促进中心理事。
陈陈正在筹备制作她的下一部作品《寻找海错图的世界》,这部根据故宫收藏的古籍《海错图》中古代海洋生物拍摄的纪录片被评为2022年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十佳方案,入围法国阳光国际纪录片节野生动物保护单元。她还筹划用环保的形式,将《海错图》的古代海洋生物制作成年轻人喜欢的潮玩,从而使更多年轻人知道中国古代海洋生物的故事。
不仅是影像,艺术也能与环保发生连接,直接推动环保行动的力量。在现场,公益机构抱朴再生创始人刘学颂带来了两件真正做到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又热销的艺术品,分别是用废渔网回收制作的丝巾和袋子。刘学颂相信年轻人的力量,强调只有将环保与时代联系起来,赋予环保美和艺术,才能发挥出更深远的力量。对于影像和艺术的关系,她说中国人讲究器以载道。她把影像比喻成载道的器物,让其承载我们想传播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
刘学颂
最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理事杨旭也向观众介绍阿拉善的诸多活动,阐述影像在环保行动中的贡献。他提及一位海南儋州商人主动保护生态的故事。商人在当地收海鲜的过程中,自发地想去做保护生态,便组织伙伴一起做鸟类保护。阿拉善SEE知道后,就去支持他们,给予他们资金。杨旭借此例子说明,大学生可能没有办法完全投入去做保护的日常工作,但可以通过关联的环节来提升对生态的关注。影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许多生态故事还在等待被述说和呈现。
杨旭
他表示,无论是环保活动,还是环保影像,阿拉善SEE都会予以支持和传播,共同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这就是大学生电影节和阿拉善SEE环保公益机构发起“重新发现计划”公益环保特别单元的目标所在。
“重新发现计划”是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携手阿拉善SEE公益环保组织推出的公益环保特别单元,目的是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镜头,传递出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怀。单元征集5分钟以内短视频及20分钟以内短片,主题分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可持续生活方式”、“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吃喝大学问”、“青年在环保行动中的作用”。公益环保特别单元征集平台为Hivideo,征集截止时间为2024年4月30日。
大学生电影节“重新发现计划”
公益环保特别单元征集平台Hivideo入口
https://www.hivideo.com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上一篇:山东日照:云海翻滚 宛如仙境
- 下一篇:说起网红杯具鼻祖特百惠,你奶奶我流下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