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大儿子自杀,7年后小儿子自杀,这个女作家的原生家庭出了什么问题?
发布时间:2024-04-30 17:23 浏览量:12
1
2月时,一个消息刷屏。
李翊云的二儿子,撞火车身亡。
这是她自杀离世的第2子。
2017年,李翊云大儿子离开。死于卧轨自杀。
2024年,小儿子赴哥哥后尘,死于撞火车自杀。
重创未愈,暴击不断,命运何其残忍。
诡谲的、重复的情节背后,到底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症结?
是母亲的错?还是家庭的错?
李翊云,毕业于北京大学,美藉,是用英文写作的著名作家,在非母语写作领域,她做出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她曾被称为天才。
第一本书出世,就获得了N种奖项。
而两个儿子,也是出类拔萃,刚刚离去的小儿子正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
如此精英的家庭里,却一再传出悲剧?
归根结底,逃不出轮回二字。
宿命的轮回。
以及原生家庭的轮回。
2
在两个儿子自杀前,李翊云本人因患抑郁症,多次自杀。
好在未遂。
她的童年是扭曲的,也是压抑拧巴的。
痛苦来源,是李翊云的母亲。
她亲自写过自己的母亲,“我母亲的不快乐是尖利的,我父亲的是沉默的,我姐姐的是苦涩的。”
李翊云母亲是一个老师。
在家里,却是一个暴君。
“冷酷和脆弱都来得猝不及防”。
而母亲暴怒,李翊云就必须“抚平她的情绪,平息她的怒火,让她重新回到孩童般的快乐,这样我们才有呼吸的余地。”
李翊云说:“很早之前,虽然还无法将其诉诸于言语,我就知道:母亲才是这个家中唯一的孩子。比起母亲的愤怒,我更害怕母亲的眼泪。”
“她对小女儿的情感绑架是自私而残忍的:你是要个疯妈还是死妈?……你知道吗,等我死的那一刻,你父亲就会再娶别人……你知道吗,我不能死,是因为我不想你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她说,我,这个她唯一深爱的人,活该得到最残忍的死法,因为我不懂感恩”。
母亲的偏执、强迫等人格障碍,像刀子一样,将年幼的她刺得遍体鳞伤。
而父亲是缺位的。
李父虽是物理学家,但在家中,却是沉默的。
他甚至会对女儿说“宿命论”,说命运是无法逃避的,只能顺从其安排。
这种伤害与理论,令李翊云对生命的解读,非常灰暗。
青少年时期,李翊云就出现了抑郁倾向。
2010年后,她开始写作,并诊断抑郁症,病情严重,多次出现自杀倾向。
她写下《我该走了吗》一书。
新书发作会上,有人问她:为什么你不顾孩子,做出自杀这样的事。
她用文字回应:
“爱在生命中的地位如此至高无上,但有时却不足够挽救一条生命。”
3
后来有了孩子,她用“放养”来掩饰自己的冷漠。
她好像成了情感的荒原。
无法接收爱。
也无法给予爱。
“他们会自己上网去玩,看看电视,或者两人打来打去,只要不哭,我就不去管他们。”
孩子们渴望她的关注。
有一回,儿子说:为什么你要出名?你出名,我就不能天天看到你。
但她无动于衷,她觉得,平静的,才是更体面、更文明的。
于是,“我内心越是激动狂怒,表面就越是毫无波澜”。
她与孩子极少交流。
一天下午,她与小儿子坐在长凳上,等待大儿子下课。
两人没说话。
小儿子把手放在了她的手上。
她感到了陌生和不解。
“我知道那一定很舒服,并且是天下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一定是这样的。不过我突然觉得我无法理解它。”
由此可见,她已经无法感知正常人的情感。
最终这种无回应的窒息般的家庭,令两个儿子,一个接一个走上绝路。
据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说,小儿子被撞的火车道口,就在大学附近。
火车通过前,道口会亮红灯,会拉响巨大的鸣笛。
同时护栏也会挡住行人。
这个路口从未发生过事故。
但她的小儿子,依然倔强地被火车撞离人世。
因此大家猜测,这个悲剧不是偶尔,而是小儿子等了很久的必然。
4
大儿子文森特离世后,李翊云曾写道:
“这是生命的必然。火车,因为某种我们不知道的原因,总是会停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二者都让‘此刻’无处安放。”
她盛大的悲痛,我们无法想象。
只有借由她的悲剧,去寻找打开原生家庭噩梦轮回的钥匙。
固然。
原生家庭塑造了每个人的内与外。
父母渗透入内的,大多数都会成为我们的潜意识。
它们很难动摇。
在每一个情绪冲动、重大决定时,我们用以反应的,仍是原生家庭教会我们的东西。
于是,当李翊云用漫长的回避与冷漠,回应儿子们的爱与求助时,你会发现,孩子们遇见过不去的困苦,最强烈、最直接的反应,也是母亲教会他们的方式——
回避对人生的改变。
切断与人世的连接。
悲剧不可避免形成。
倘若我们是父母,一定要记得,原生家庭的创伤,是会轮回的。
温柔会轮回。
暴力也会轮回。
李翊云母亲给予她语言暴力,李翊云就给予孩子冷暴力。
每个人都站在这种环形轨迹中。
往回看,是父母给自己的恶言恶行;
往后看,是自己给孩子的恶言恶行。
谁能帮忙脱离或打破?
只有我们自己。
你要有非常强大的自省能力,反思自己的行为,有哪些纰漏,有哪些漏洞,有哪些问题,然后像一个孩子一样,去认错,去修正。
这是一个无声、琐碎又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不会有立竿见影的奇迹,也不需要恍然大悟、灵光一现、掷地有声的笃定理论,你要犹疑一点,缓慢一点,敬畏一点,蹲下身来,和孩子一起,重回童年,重新成长。这样,轮回方可斩断,西西弗斯的巨石,才有可能,不会一直滚落。
龙应台说,孩子,你慢慢来!
我们,也慢慢来!
5
另外大家要警惕,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反感父母的暴力,于是,自己变得回避冲突。
反感父母的控制,于是,自己变得漠不关心。
这其实仍然在原生家庭阴影中。
成长不是和父母互为仇敌。
而是与父母和解。
认识到,什么是伤害,什么是理性,什么是控制,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家庭的,什么是自己的......
你是你自己命运的主人。
你要学会成长。
只有从“被影响”,走到“自我影响”,人才算是一步步地,走出童年。
否则,一生都是巨婴,一生都困在父母的阴影下。
6
其实,这天下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你想想,你和我就不是完美的,每对父母也不可能完美。
知道了这一点,或许,我们都能放下一点点,对父母的苛求。
要知道,他们也是人。
是人,就会有过错;
是人,就不会像一本育儿大辞典一样,100%正确地、毫无谬误地对待你。
他们会有自己的局限,也会有自己的僵局。
一个教育专家曾经说:
“责备父母,会让我们感到舒服。
因为这些责备和埋怨,可以把我们的问题合理化,把责任算到父母头上。
有的人坚持不肯原谅和接纳父母,本质上只是为了可以让自己继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但我们一定要记得:任何人都是受害者。
因为,每个人都会受伤,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幸。
任何人都不是受害者。
因为,当你成年以后,你就能自我负责,你就能扛起自己的命运。
我有个朋友,出身于底层,父母极度暴戾。
后来,他明显感到自己的暴力倾向。
但他无法追回去,声讨父母,控诉父母,说自己的不幸全都是父母的责任。
伤害已经造成,已经不可更改。
能改变的,只有让自己,不要延续父母的错误,传承在儿女的身上。
他对自己说:轮回必须从我身上斩断。
2014年,他的女儿出生。
他抱着那个小小的、软软的天使,和妻子说:我们唯一不能更改的共识是,不要将我们的命运轮回在她身上……
这是一条很漫长的路。
但是,没有关系,每一种反思,都是一种疗愈。
每一步前行,都是一场修行。
终有一天,当我们回头,你会发现,当你走过长路,旧我渐隐,戾气渐褪,你慈悲柔软,成为全新的人。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