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云”的泼水节没赶上?没关系!来看“贵贵”自己的“泼水节”

发布时间:2024-04-18 17:51  浏览量:3

最近

“贵贵”被“云云”的“泼水节”刷屏啦

全国各地的游客

在云南临沧、德宏、西双版纳等地相聚

感受这“泼”天的祝福和快乐

图/云南芒市融媒体中心

“泼水节”不仅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

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听说“泼水节”第一天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预计接待游客为43.47万人次

“贵贵”也想拥有这“泼”天的富贵

悄悄地和大家说:

“贵州也有自己的泼水节!”

在贵州德江、平塘、施秉等地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

都会举行“水龙节”

当地群众和游客追龙喷洒、戏水狂欢

体验民俗、尽享清凉

体验夏日里的双倍快乐

"水龙节"历来是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人们以祭龙求雨,洒水祝福为主,祈福一年五谷丰登、疫病全无。


铜仁德江“水龙节”

农历六月初六

德江“水龙节”是由民间耍草龙演变而来,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光绪二十九年(1898年)的大旱时期,当时连续数月无雨,庄稼濒临枯死,为求雨,当地民众编扎草龙进行祈雨仪式,人们赤裸上身,举着草龙走村串寨,并用清水泼向草龙和舞龙者,以求天降甘霖。自2010年开始,"水龙节"便集中在德江县城举办,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土家儿女都会舞动草龙,以水为礼,当地群众和游客追龙喷水,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黔南平塘“水龙节”

农历五月初五

平塘舞水龙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已延续600多年。民间相传,明洪武年间平塘大旱,河水干涸,草木庄稼枯死,人们纷纷举家外出,到处逃荒,民不聊生。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一条青龙云游至此,见此惨象,便入地扎洞引来长江水、上天唤雨降下一场甘露,拯救平塘人民于水火之中。人们为了纪念青龙,每年到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都要用龙须草扎出青龙的模样,在县城耍起来,全城百姓争相用吉祥水泼洒青龙,以表示对青龙的怀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平塘布依族独特的民族习俗活动——“耍水龙”,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黔东南施秉“水龙节”

7月22日

施秉舞水龙由来已久,其民俗的起源有多种民间传说,归纳起来,大同小异,都是讲述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战天斗地的英雄故事,先是以龙进行明争暗斗为求风调雨顺,龙王则施法祸害人间,洪灾、旱灾连年不断,造成人间处境困顿,民不聊生。然后,先人们与龙神斗智斗勇,最终人类与龙神达成和解。为纪念这个宏伟的胜利,每年进行盛大庆典,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演变成了施秉水龙节。施秉“水龙节”的节庆时间选择在盛夏时节,以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为节庆日,自2002年恢复玩水龙,施秉“水龙节”开节时间就定在每年7月22日,“水龙节”与黔东南州的州庆活动同步进行,方便观赏也方便各地朋友的参与,施秉玩水龙,作为黔东南州庆期间的庆祝表演活动。

剑河六月六“水龙节”

贵州民族舞蹈“活化石”水鼓舞嗨翻全场

务川仡佬族“水龙节”

水龙巡游载歌载舞各显神通

道真仡佬“水龙节”

国家级非遗文化三幺台把酒言欢

……

“水龙节”

不仅是一次欢乐祥和的泼水狂欢

更是一场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

有着“文化千岛”美誉之称的贵州

多民族共居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形成了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台江苗族姊妹节

4月20日

台江苗族姊妹节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苗族青年男女通过集体社交活动寻找伴侣、祈求丰收和族群和谐的习俗。该节日包含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苗歌对唱、芦笙舞蹈、挑葱会、赛马等,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苗家长桌宴。其中最为壮观的是盛装巡游,成千上万的苗族同胞穿着本支系最具特色的节日盛装,组成浩荡的队伍行进在街头巷尾。

威宁苗族花山节

农历五月初五

花山节是威宁自治县西南大花苗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时间一般在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苗族称为“那体劳”(苗语音译,意为赶花场)。威宁兔街镇乐园村花场梁子赶花山的历史悠久,相传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间。花山节这一天,苗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年轻小伙背上芦笙,姑娘背上许多花衣服,互相邀约,结伴出行,聚集在百花争艳、青草遍地的山上,载歌载舞,欢庆佳节。

仡佬族吃新节

农历七月初七

吃新节又叫尝新节,是仡佬族人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品尝劳动成果的重大节日。各地仡佬族均过,时间不一,多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有少数地区在农历六月初六。孟秋季节,繁忙的农田管理基本结束,作物初熟、丰收在望,仡佬族人认为,这是天地、祖宗保佑的结果,所以新粮一熟就怀着喜悦感激之情,迎请天地与祖宗尝新,这就是仡佬族“吃新节”的由来。节日这天,家家户户买肉打酒、杀鸡宰羊,邀请八方宾朋、左邻右舍,用摘来的新鲜食材制作食物,共同吃新尝新,并在寨老的带领下进行祭祖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赫章彝族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

关于彝族火把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追溯其根源,与彝族人对火的原始崇拜有着直接关系。彝族先民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赫章县是黔西北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在长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这里的彝族同胞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彝族火把节也因此传承下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毕节赫章申报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年

农历十月

苗族春节就是苗家人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节日——苗年。在贵州,你可以选择去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丹寨、台江等地,感受一把沉浸式的苗年体验。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大多集中在农历十月,周期可长达一个月。无论你选择在哪个地方过苗年,当地村村寨寨都是盛宴的天地、歌舞的海洋,可以品尝到苗家儿女们精心准备的长桌宴,迎宾酒,听悠扬的芦笙曲,赏优美的舞姿……作为苗年节的重头戏,服饰展演和巡游展示绝对是最惊艳的环节。

侗年

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侗年是侗族的传统节日,侗语称“凝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侗族节日中,侗年为侗族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各地侗族过侗年的时间先后不一。黔东南州南侗方言区多在农历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之间举行,北侗多在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举行。侗年是侗族感谢祖先保佑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侗族家人团圆,庆贺丰收的节日,同时又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节日。侗年主要内容有打糍粑、酿酒、杀猪、宰羊、杀鸡杀鸭、煮油茶、祭拜祖宗、同吃团圆饭外,更借此机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唱山歌、踩歌堂、赶花园、“鞍瓦”(侗语,即放牛打架)等。

苗族鼓藏节

苗族鼓藏节,是雷山县传统祭祀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属一鼓(即一个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早在先秦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时鼓藏节就已存在,在汉文典籍中对苗族"吃牯脏"的文字记录,始见于清代。苗族鼓藏节主要流布于雷山县全县的9个乡镇的苗族村寨和榕江县的部分苗族村寨。鼓藏节十二年为一个周期,苗族同胞遇到收成不好或是其它不顺心之事时便会举行“吃鼓藏”仪式,一次仪式举办三年。第一年为起鼓年;第二年为跳鼓年;第三年为送鼓年,其中送鼓年最为隆重。如今雷山的鼓藏节被简化了,一般是13年过一次,一次过13天。

侗族萨玛节

农历正月、二月

萨玛节(祭萨)是我国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侗族同胞为纪念祖先而举行的盛大祭祀活动,也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遗留下来的印迹,现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相传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抗击入侵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被数十倍于已的敌兵包围,最后壮烈牺牲。人们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为了祭祀萨玛,大多数侗族村寨都建有萨玛的祭坛——“然萨”。每年农历正月、二月,侗族群众都要在“然萨”举行盛大的祭典,场面宏大而壮观,代代相传,演变成为今天的“萨玛节”。2006年,侗族萨玛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

“四月八”的由来传说甚多,主要是为凭吊“四月八”葬于今贵阳喷水池一带的古代苗族英雄“亚努”,辈辈相传,而成习俗。为了纪念这位英雄,每年四月八日这天,苗族同胞都要赶来集会。据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乌饭,四月八,取南木茎叶捣烂,渍米为饭,染成绀清之色,谓进一合,可以禳灾延年,亲戚亦相交送以为礼”。“四月八”后来逐渐由一种纪念性活动演变为一种娱乐性活动,苗族同胞家家户户都以吃乌米饭和芦笙歌舞等方式欢度这一节日,以悠扬的芦笙、箫笛和清脆嘹亮的苗家“飞歌”凭吊苗族英雄和祖先。

龙山街、查白歌节、赛马节、采茶节……

“千节贵州”真的不是白叫的!

来过节呀~

从正月到腊月

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

领略“走不出”的贵州!

你还知道哪些节日?

评论区留言吧~

来源:多彩贵州网综合整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