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中,子女有没有出息,和父母的“脾气”有很大关系
发布时间:2024-04-24 01:41 浏览量:10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在以往的观念里,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全然看他自己的奋斗。
但实际上,成功不是偶然,更不是读那么几本畅销书就能摸到门路。
换句话来说,功成名就与否,是多种因素共同造就的。
其中,最为重要的,即是健全的人格和善良的品行,而这又全仰仗于父母的脾气秉性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鲁迅先生,在大多数读者眼里,似乎都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永远不会低下自己头颅的犀利批评家。
但面对儿子周海婴,他身上的标签却更贴近于“慈父”。
因为在当时那个父母恨不得为子女安排好所有人生大事,希望对方成龙作凤的年代,鲁迅对于儿子的放养式的教育显得不合时宜。
他认为,孩童不是谁的附属,他们的思想和肉体是独立而自由的,大人们应该予以尊重。
所以哪怕儿子调皮捣蛋,在文学上的才华寥寥无几,鲁迅也未曾苛责他,甚至还在遗嘱中谆谆教导儿子说以后不可做空头文学家和美术家。
无疑,鲁迅的教育理念是超前的,而他的儿子周海婴后来确实也没继承他的衣钵,成为文学大家,而是学习了自己感兴趣的无线电专业,更换了新的人生赛道。
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坚持下去,谁能说这样的人没“出息”呢?谁又能说其父母的教育不是成功的呢?
故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的个性脾气对子女的职业发展是能产生重大影响意义的。
父母越是开明宽容,那子女抵御风险以及抗压的能力就越强,他们不会轻易怀疑自己,他们拥有跌倒再爬起来的勇气。
因此,或许前途未卜,或许未来充满困难艰险,但父母在年少时候曾给予过自己的温暖和爱,一直会支撑着你往下走。
当然,这种影响有积极的自然也有消极的,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里面,曹七巧是一位深受封建礼制迫害的可怜女人,她的婚姻毫无幸福可言,她的生活也如同那一潭死水起不了任何波澜。
然而,七巧极端扭曲偏执的性格不仅造成了她个人命运的悲剧,还让儿子长白以及女儿长安也成为了牺牲品。
一来她经常挑剔自己的儿媳和女婿,对其进行人格侮辱,二来她设计诋毁陷害其他的姨太太,试图挤压她们的家族地位。
长时间下来,儿子也好,女儿也罢,都因为接受不了母亲的精神虐待而变得丧失掉最起码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他们同样冷漠、自私、斤斤计较,至于干出一番事业,成为有出息的大人物,那更是无稽之谈了。
说白了,七巧的脾气古怪,心理病态,这不利于她小孩的健康成长。
在她的观念里,所有人都是来自地狱的恶魔,要么是来偷盗她的钱财的,要么是来争夺她为数不多的爱的。
所以,她对任何人都是敌视的态度,而除了不放过自己,七巧还将这种滔天妒意转嫁到子女身上,让他们也成为跟自己一样的人,不可谓是重蹈覆辙。
要知道,孩子有没有出息,能不能长成对社会有用的人,父母是承担了极大的引导责任的。
如果说足够的资源供给是硬件条件,无法强求,那丰盈的精神输送就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更为持久的力量。
也就是说,父母的脾气秉性往往决定了他们子女的脾气秉性,而这种“脾气”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良善温柔又或是咄咄逼人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其实是指父母对教育子女的看法与观念。
父母是包容和明事理的,那小孩就懂得助人为乐的益处,父母是锱铢必较、寸步不让的,那小孩多半也精明势利,有韬略而无大才。
前者在事业上是广结贵人,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后者却是容易走进死胡同,把自己的路给堵死。
总之,父母如果真的是为了自己的小孩好,希望他有出息,成为社会栋梁之材,那就要注重言传身教,将良好的品行传授给他们。
同时,千万不要把自己人生的不幸怪罪到小孩子身上。
要明白,他们不需要为你的错误选择负任何责任,更不要揠苗助长,为了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而忽略了他们的真正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