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进自然之美中的人类智慧——科普解读凤堰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
发布时间:2024-04-18 08:00 浏览量:8
记者 田丕 来庆琳
有“天上云梯”“大地浮雕”之称的安康汉阴凤堰梯田,层层叠叠,铺展在海拔400到800米的山腰上,时常隐没于云雾之中。
大地浮雕
站在凤堰梯田上方远眺,层层梯田尽收眼底:土筑的田埂随山势回旋,天光水影中禾苗泛出绿色。
2024年4月3日,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通过专家评审和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主席团研究批准,成功入选2024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
为什么要修梯田?
梯田作为一种改变地表形态的耕作方式,能有效利用雨水保持水土,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近些年,凤堰梯田以农旅融合形态被外界所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但是它自身所承担的农业“使命”深深地融入这片土地。
古渠道
凤堰梯田能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也正是在于它承载的农业价值。
凤江一角——魔芋包
在古代,人口密度较大的山区,人们为了生存不断改进山地和耕种的田地,于是,梯田诞生了。早在先周时期的《诗经》中,便有“瞻彼阪田,以菀其特”的诗句,阪田就是梯田最早的称呼,即随山就势的田地。
中国,不仅是全球梯田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是全球梯田类型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国家。中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智慧,更是把梯田发挥到极致,它就像大地的立体文身,但丝毫不浮夸张扬,它四季变换,红橙蓝绿各有千秋。梯田里,不仅有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汗水,还有着人与大山之间的默契。通过梯田,我们能读懂古人生存的往昔,也能看到今人改变的未来。
“梯田依山就势沿等高线布设、拦蓄雨水、减少径流、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水分,保水、保肥效果显著。因此,梯田在促进山区和丘陵地区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作用十分突出。”汉阴县水利局正高级工程师李权兵说。在他看来,梯田是自然之美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古老农耕文明的延续。
对于梯田建设来说,要通过开沟、筑埂,再修筑成一层层的水平台阶,又因为梯田是修筑在高高的坡地上,所以水的供给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解决水供应的问题,人们在山顶修建蓄水池,再利用渡槽将水引到不同高度的蓄水池中,梯田上的水也大都从大自然来。
李权兵认为,凤堰梯田为代表的古代灌溉工程体系,依山就势,排灌体系完善,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梯田灌溉引用河水、泉水和局部小气候形成的雨水,水量充足,渠系发达,自上而下排水流畅,设施完善。“凤堰梯田正是利用并延续了这种技术与特点才能够发展沿用至今。”
汉阴是抱瓮之乡,据《庄子·天地》记载,2000多年前就有抢翁灌溉的历史。修建渠堰、引河溪之水灌溉农田,是汉阴县最久远的水利建设。据万历《汉阴县志》载,明代,全县有凤亭堰、永丰堰、月河堰、墩溪堰等骨干堰渠18条,还有支堰分堰数百条。“堰有长,司水分田,人递为之。”(民国《汉阴县志》)龙骨车、筒车等提灌工具已普遍使用。
作为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创造发展条件的“典型案例”,梯田的修建,还达到了治理坡地上耕地水土流失的效用,在蓄水、保土、增产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
凤堰梯田遗产区包括凤堰梯田、汉江谷地的堰田、低山丘陵的塘田,总灌溉面积5.12万亩。
一层层的梯状田地从高到低排列开来,流水般的线条分布在田埂之中,像是一篇歌颂大地的交响乐章。尤其是到了春天,灌水后的梯田波光潋滟,记录下每一刻的日出日落、云卷云舒。
什么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凤堰古梯田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在西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梯田群,也是中国首个以山水为背景、以梯田为展品、以民俗文化为内涵的天然展览馆,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层层叠叠的梯田里,散落着田间的房舍、袅袅的炊烟、劳作的人群,好似一幅浓浓的山水田园诗画。
凤堰梯田的风景和名字一样富有诗意。古人巧妙地利用自然雨水和山势走向,自创天然自流灌溉系统,让这个2000多岁的梯田美貌至今。这里的梯田线条流畅、井然有序、气势宏伟,如同层层门路顺势依傍在山林沟壑之间。
古井
也正因为农耕与自然美景的“无缝对接”, 2010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2013年被省水利厅命名为省级水利风景区,2014年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凤堰稻作梯田系统2021年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古代山地引水灌溉工程的典范、农业灌溉工程持续运行管理的典范、中国农耕文化传承的典范、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传承生态文明的典范”之美誉。
随着各国对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国际灌排委员会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视和要求随之提高。
梯田与民居相映成画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指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主持评选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评选始于2014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评选的世界遗产不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着眼于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文明的影响。
从2014年起,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评选灌溉工程遗产。中国是灌溉文明古国,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上,共有34个中国工程。
李权兵介绍,我国地域及气候条件的独特性,造就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类型的丰富性和每个灌溉工程的独特性,它们都是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当地民众需求而诞生的。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从未间断,使得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史悠久。同时,很多灌溉工程都沿用至今,并仍然发挥着较大作用,有的甚至超过了其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着眼于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通过保护灌溉工程遗产,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灌溉工程遗产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明工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以及旅游价值。”李权兵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千百年至今,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变化,展现了极高的工程韧性,蕴含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值得深入挖掘其多种价值,科学保护这些“活着”的遗产。
为什么是这里?
凤堰梯田浓缩了水利技术发展,在布局中体现“田、渠、塘、溪”因地制宜的灌溉系统体系化。
李权兵说,在精耕细作中,汉阴先民们总结出了这一独特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技术,其方式高效、独特,为凤堰梯田稻作系统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田即梯田,渠是每一“坝子田”间的沟渠,溪指两山之间的溪流,塘则为溪流流到梯田中坝子处,在坝子旁边修建的池塘。这一体系使得溪流的水可以灌到池塘里去。池塘和田地之间用渠道连接衔合,构成如血管一样的连续体系。渠必连塘,水塘中的水来自山间溪流,由此构成“田、渠、塘、溪”体系。
梯田在农耕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凤堰古梯田主要利用凤凰山溪进行自流灌溉,再加上当地人开挖的沟渠与堰塘,接住了从高山森林自上而下的水流与渗出的泉水,丰沛的自然水源使得梯田内部沟渠纵横,灌溉系统完备。梯田在建设、改造和利用梯田上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山顶原始森林涵养水源,塘、窖蓄水沉沙,田间采用自流方式调配水资源,梯田则有利于水土保持。“田、渠、塘、溪”组成的灌溉体系,与“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建设理念完美契合,充分利用自然之力,是因地制宜的低影响开发方式。
凤堰梯田属陡坡梯田,开创了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统,包括可持续利用的水源蓄水工程(库塘)、科学的灌排系统工程(坝、渠)、先进的节水工程(梯田里沟)、完备的储水工程(库塘)、完整的田间配套工程,从而打造出独特的凤堰梯田生态保护系统——“森林—水系—梯田—村落”山林农业生态体系。
田渠灌排体系
李权兵说,凤堰梯田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统是按照高山建田、从高到低、逐级灌溉的方式建造的,以最简易的工程设施、最少的维护保养、可持续的工程管理,实现了最有效的自流灌溉,有力推动了当地的土地垦殖和农业生产。梯田形成了独特的水土资源利用与管理模式:山顶蓄水,充分利用水流势能;梯级布置,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工程消能,减轻水流冲刷;聚水沉沙,保障山地坡型。梯田集蓄水、保土、增产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优势逐年凸显,促进了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
来凤堰梯田最好的时候,就是等到灌水插秧的时候。规模宏大的梯田,如同蘸了水的绸带,飘逸灵动、若隐若现,一缕缕的阳光洒在梯田之上,让插秧的水都泛着金光。
汉阴县本就有着“富硒大米之乡”的美称。现如今,汉阴富硒大米逐步成为该县农旅富硒产业的标签,在第五届中国富硒生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汉阴县被授予“中国十大富硒之乡”荣誉称号。
凤堰古梯田是秦巴大地的画卷,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耕作的象征。如今这里,积极打造集乡村旅游观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美好家园于一体的农业综合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梯田为核心的生态旅游集聚区,并将吴家花屋旧址、冯家堡子、太平寨、观光茶园等周边旅游资源整合建设,打造春夏秋冬不同特色景观,引入产品展示平台等活动,增强旅游的体验性、经济性和互动性。改造优质民宿,引进汽车露营基地、帐篷露营基地,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水旅融合,让灌溉工程遗产在保护开发利用中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贡献,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景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
智慧勤劳的先祖们,用锄头和汗水,经年累月辈复一辈,伐去灌木荆棘,拣去乱石杂砾,在荒芜的山间,开垦出一块块梯田。在四季的气温与湿度中,建立了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既固化山体植被,避免水土流失,又完善了景美宜居的家园。
站在梯田上,眼前就是最美的中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安康日报-安康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