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泽寿明
发布时间:2024-04-19 05:00 浏览量:8
去年尔宾火了后,河南文旅一顿操作猛如虎,直接把键盘干冒了烟,后来一波接一波的各种听取,为河南吸引了不少眼球和流量。那个时候感觉到了河南文旅的拼,参加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行走出彩中原”活动,又明显地感觉到了 河南网信和宣传部门的拼。
拜祖大典期间,省委网信办在郑州和安阳启动了“高质量发展中国行——行走出彩中原”专题活动,我应省委网信办和郑州市委网信的邀请,作为本土代表出席了这场活动,和微博上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凤吟天下、以史为鉴、地球知识局、老猪的碎碎念、蘸盐、菜鸟耶夫斯基、战甲装研菌、半杯馊茶、史图馆 、小满等网络名人一起,寻根黄帝故里探访中华文脉,天地之中、文字之都、功夫郑州,观山河、襄盛举、览中原。
这些网络名人一定程度上都是文史发烧友,来到河南这样一个文化资源的宝藏之地,自然挖掘了不少故事。令我钦佩的是,这些老师的才情和手速以及敬业精神,他们几乎每一个地方刚走完,上车之后就能写就一条充满知识点的微博,引发大量围观和转赞评。
仅#行走出彩中原#一个微博话题的热度已达到1.1亿,这还不算#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郑州登封有多少宝藏##有文化必安阳#等分话题的传播量,效果简直杠杠滴。
为了中原更出彩,河南蛮拼的。但传播更好的河南,讲好河南故事,不仅需要我们这些河南人努力,也需要更多会讲故事的外地人来河南帮我们讲故事,这很重要。
“明叔杂谈”在活动结束后,撰写了一篇《行走出彩中原 读懂古今中国》的文章,豫记今日转发该文,与老乡们分享一个外省人眼中的河南。
——豫记杨桐按
01/
中国文字博物馆
最美人间四月天。
清明刚过,河南,安阳。
春光明媚,暖意融融。
这座“七朝古都”散发着一种古老、宁静而又现代的气息。
在安阳,有一座独一无二的博物馆,要想了解华夏文明,要想知道汉字的发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无法绕开它。
它就是中国文字博物馆。
从空中俯瞰,宣文馆、徽文馆、博文馆俯视效果犹如汉字的“合”字,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理念。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从甲骨残片中识别出商代占卜文字,把中国的文字史推向了3600年以前。
放眼全世界,在所有“活”的文字中,汉字独树一帜。
几千来,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对于历史的集体记忆,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独特智慧,更是凝聚中国人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文字贯古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字博物馆采用了很多新的科技手段,在有关中华文字的历史知识介绍中,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
02/
殷墟博物馆
从中国文字博物馆出来,一路往西,不到20分钟的车程,我们就来到了安阳另外一个“重量级”博物馆——殷墟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宗庙宫殿区隔河相望,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
殷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遗址,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
在殷墟遗址,我们可以一睹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的墓。
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作为武丁的妻子,多次受命征战沙场,曾统兵1.3万人攻克周边方国,可谓是一位善于打仗的统帅和英雄,故被后人称为军事家、政治家。
妇好三十余岁去世,武丁伤心不已,给予了厚葬,随葬器物有1900余件,包括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骨器、陶器等,还有货贝6800余件。这个墓葬的发现,对于研究殷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礼制、铜器等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熟悉的司母戊鼎,就是在殷墟出土的,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03/
红旗渠
在安阳,不仅有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也有体现了中华民族当代艰苦奋斗精神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1960年,安阳林县人民为了改变自古以来干旱缺水的困境,历时十年,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随行的一位朋友是本地人,在我们参观结束时,他主动介绍说:“红旗渠,我都来了八次了,但还是愿意再来。”
“为什么呢?”大家问。
“我就是这里的人,我的母亲、姨母都参与了修渠,我们全家几代人都享用了红旗渠,我对它是真有感情啊!”他说。
那一刻,我们肃然起敬。
对于中国人来说,“愚公移山”,从来不仅仅是一个神话,而是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体现。
04/
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从安阳往南200多公里,我们来到了黄帝故里新郑。
正值上午,在肃穆的气氛中,一场拜祖大典在这里隆重举行。
礼炮鸣响,敬献花篮,净手上香,共读拜文……
又是一年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聚焦黄帝故里,共拜始祖轩辕黄帝,祈福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世界和平和睦。
拜祖大典由国务院台办、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政协、中国侨联、全国台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大典沿袭“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主题和九项议程。5400名爱国人士参加了现场祭拜。
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标识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象征,更是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
通过恭拜始祖,各界同胞携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海内外同胞的民族归属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5/
河南省博物院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了四个。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诚如斯言。
来到郑州,你一定要到河南省博物院看一看。
这里的文物会告诉你,作为中国人,我们来自哪里,经历过哪些变迁。
即便是在工作日,河南博物院也呈现出一种“人山人海”的景象。
河南博物院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河南博物院拥有九大镇馆之宝,分别是: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鴞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四神云气图壁画、武则天金简、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和云纹铜禁。
在馆内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很多身穿校服的孩子们。他们成群结队,在老师和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在馆内开展研学活动。
文化的传承,确实要从“娃娃”抓起。
在馆内一楼的华夏古乐厅,用贾湖骨笛现代仿制品演奏的乐曲,悠扬、动人。
想想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人们就曾用它吹奏过乐曲,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06/
仰韶文化
要想探寻仰韶文化(彩陶文化)和龙山文化(黑陶文化),那么,位于河南郑州市区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非常值得一看。
在大河村遗址,不仅可以看到先民们5000年前住的三室一厅“豪宅”,了解“木骨整塑陶房”的建筑工艺,更可以品味众多绚丽的彩陶和质朴的黑陶。
其中,著名的“彩陶双连壶”就是在大河村出土的。
彩陶双连壶巧妙地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将两个看似一模一样的陶壶连为一体,是氏族结盟或大型活动时的礼器,象征着和平、友好、相敬、相亲。
07/
仰韶文化
从郑州到登封,我们又来到了位于告成镇的观星台景区。
这里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它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还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发祥地。
上午,阳光明媚,天空湛蓝。
从观星台景区正门而入,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约4米,由石质台座和上面矗立的石柱共同组成的景观——“周公测景台”。
“景”,文言文中通“影”,“测景”,其实就是指测量日影——树立垂直标杆测量日光照射在地面所投射的影长。
中国古代测日影所用的仪器叫“圭表”,“表”就是直立于圭上的杆子,“圭”就是地上的土堆,圭表测影,也叫立杆测影,用立杆测影研究历法,是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登封观星台是元代郭守敬在当时所建的27个观测站的中心天文台。
经过观测和推算,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郭守敬颁布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
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08/
少林寺
来了登封,怎么能错过少林寺呢?
在午后煦暖的春光里,我们终于见到了这座传说中的“天下第一名刹”。
闻名中外的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终于从想象走进现实。
从北魏孝文帝在河南嵩山少室山密林敕建寺院以来,少林寺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的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
在少林寺,我们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他们出于对“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的喜爱,不远万里,来到了这里。
昔日的古刹,已经成为了今日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更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这令人感慨不已。
09/
嵩阳书院
在少林寺东南大约10公里处,就是嵩阳书院,这里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
相传,司马光、范仲淹、朱熹等人也曾在此讲过学。
在嵩阳书院,还出土过武则天的金简,如今陈列在河南博物院,是该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
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但阳光依然明媚。
书院内环境幽静,有两株树龄超过4500年的古老柏,饱经岁月风霜,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院内。
当你逛累了,不妨在书院内红色的书桌前小憩,遥想程颐、程颢、朱熹等大师曾在此传道、授业、解惑,也算是“思接千古”了。
10/
出彩的中原
在河南的几天,时间过得飞快。
这场由河南省委网信办主办,郑州市委网信办、安阳市委网信办、河南省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承办的“高质量发展中国行•行走出彩中原”专题活动,真的是让我们在行走中看到了一个“出彩的中原”。
有人说,河南是中国人的“老家”。
此言不虚。
在这里,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共同历史,也有当今中原大地热气腾腾的发展局面。
是时候,你也该回“老家”看一看了。
作者简介
“明叔杂谈”是前资深媒体人明金维运营的公众号。明金维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同年进入新华社国际部工作,曾任新华社国际部英文室主任。2014年离开新华社,在多家知名企业从事公关和企业文化等工作。近年来专职从事自媒体写作。